在新西敏一个高层公寓楼的套间里,Jensen、Xenron夫妇俩热情地接待了《加拿大都市报》的记者。这个一室一厅的公寓套间,位于新西敏市交通发达的地段,既方便出行,还闹中取静,很适合老年人居住。
Jensen、Xenron夫妇的两个孩子,分别于十年前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当时孩子们在“赚钱”与“读书”之间选择了读书,当然,这也意味着同时选择了无房无车、囊中羞涩的生活,但通过读书充电、获学位证明自己、找工作适应社会等,增强了他们立足加国的信心。
参加儿子毕业礼 首次来加
Jensen夫妇首次踏上加拿大这片土地是参加小儿子的毕业典礼。当他俩看到身着硕士服、手捧鲜花、笑容灿烂的儿子时,欣慰的感叹道:“这个孩子又一次实现了人生旅途的攀越。”
Jensen说:“我和老伴来这里3年,感受着这里优良的环境,没有多少的不适应。因为我们夫妇有一个宗旨,我们就把来加拿大当成又一次的移居而已。换句话说:在那里生活都少不了吃饭,穿衣。来到这里冬天夜长了就多睡一些,夏天气候好就多玩一些。没有了老朋友就结识新朋友。”豁达的心态,使得他们对退休后来加拿大3年的移民生活较为满意。
“联络亲情不一定非要住在一个屋檐下,感情与思想的交流更是亲人间亲密和互相关爱的纽带。”Jensen说。
省吃俭用 资助儿子留学费用
他们的孩子在加拿大读书时,需要打part time工作来补贴家用和缴学费。做父母的知道孩子从不向父母主动伸手的禀性,经过计算后,知道儿子手头比较紧张,于是就把有限的储蓄取出一部分邮寄给儿子作生活用,希望他们能安心读书,不要去打零工了。果然他们更加刻苦地读书,不仅以优秀成绩按时毕业,有个儿子还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上了学校永久性的“光荣墙”,并取得了双学位。
2006年是工作不好找的一年。小儿子毕业前半年就开始找工作,一时进展不是很顺利,投递出去的简历没有任何反响。他在和父亲越洋电话聊天时,透露出一点忧虑。Jensen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开导性的提出意见,从投递简历时间、状况的不同角度来分析不顺的原因。
Jensen的分析给儿子增强了信心,父子俩还讨论分析了当前阶段做事情的重点和次重点——全力完成毕业论文和抽空找工作,就这样,儿子一毕业就收到多个公司的Offer,并且是既专业对口又仰慕已久的公司,很顺利地完成了移民加国、读书、工作的人生规划。
退休后办团聚移民
孩子们较稳定后,2006年4月孩子为父母递交了办理团聚移民的申情,2009年6月就获得移民局的批复。其间还因移民官要求说明并补填Jensen小学时期阅历中所空出的一项——启蒙读书时直接上了二年级,一年级是空白——还被耽误了几个月。他俩认为能够得到如此“快捷”的审核批准,也缘于他们第一次到加国时,认真的履行了自己的探亲时间承偌,探亲时间期限到,就准时回中国了。
2009年底Jensen夫妇登陆时,已经没有了对这块土地的陌生感。他们知道孩子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没有可能分给父母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于是诸多事情力争自己去搞定。
但孩子也是尽力地让初来乍到的父母能够享有较舒适的生活。比如:尽量的生活“方便”——在市中心租房;为了起居“舒适”——选有独立洗嗽间、厨房用具配齐的;电话、电脑、网络都装好,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就体现了孩子对父母养育的一种反哺。
凭借他们夫妇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知道在加拿大生活的日子就像老话说的“大年初一看历书,日子长着呢。”所以他们不能万事依靠孩子,要相信自己在加拿大也是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只是年龄大一点,环境新一点,这正好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异国他乡再“奋斗”一把,再“青春”一回,描画出一幅“有模有样”的多彩夕阳红。
再“奋斗”一把 再“青春”一回
作为老年人,Jensen和Xenron较早就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并学会了上网、收发电邮,用电子邮件传送档,用QQ帐号与朋友聊天等等现代化的“新鲜玩意儿”。有了这些现代化工具的帮忙,既使在未来加拿大之前,与儿子们远隔万里也不觉得有太大的距离。打开视频通话,连孩子们的餐桌有几个碗,吃的什么菜都能一目了然。要是教育孙辈们写中文、说家乡话就等于在身边一样。
有了这些现代化工具的帮忙,Jensen夫妇找房子、找工作、结交朋友、学习英语等等,就都不用犯愁了。既使去看西人的医生,凭著有限的单词量、拿着写有关于医疗的英文纸条就可以与医生交流,对于实在不明白的就现场打电话让儿子直接与医生通话。
他俩平时喜欢各处走走看看,还刻意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包括偶尔的打点小零工、做点义工等都让他们很好的接触了社会,得到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为大型运动会贴服装标签
有一次他们看到报纸上的招工资讯,需要给BC省的大型运动会贴服装标签,认为是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离居住的地方远点也没关系,于是他们夫妇俩一起去“上班”了。工作内容贴标签很简单,但正式工作之前的预备工作较麻烦,要腾空工作场地,要找合适的地点堆放加工后的服装。几天工作下来,人是累点,钱也少点,但他们重在体验一下加拿大的工作滋味,钱多钱少都不去计较了。
Jensen、Xenron夫妇的两个孩子,分别于十年前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当时孩子们在“赚钱”与“读书”之间选择了读书,当然,这也意味着同时选择了无房无车、囊中羞涩的生活,但通过读书充电、获学位证明自己、找工作适应社会等,增强了他们立足加国的信心。
残疾人协会做义工
对老年人来说在加拿大要想自在地生活,学英语是必不可少。Jensen夫妇也不例外。他们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还是蛮有效果的。所以他俩都热情蛮高的去上英文班,Xenron是她们班年龄最大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是最认真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她也有了成就感:再也不是100%的既不会说、不会听、不会认的加国文盲了。她还想在此感谢她的Apr老师对她曾经的鼓励:——“你可以学的”。
不坐在家里当“闲人”是Jensen夫妇能够很适应加拿大生活的好方法。除了上英语课、购物等安排外,他们俩加入了本地的一些社区组织,有网路上的QQ群,是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年轻人的最便利方式,这种接触给他俩的移民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喜欢舞文弄墨的Xenron在家里也会偶发感叹,写点小文,吟诵几首小诗。 “楼宇郁青翠,居高锁寂寥。楼观如鲫过,门对菲莎潮。” 就是Xenron对自己身居闹市又不失宁静的住处的描写。
他们住在素里的小儿子,每个周末都会过来看看父母,吃餐饭,聊聊家事。Xenron是个美食家,不仅会做很多地道的孩子们爱吃的家乡菜,还入乡随俗跟网友们学习了一些本地人常吃的点心和菜肴。对于他俩来说,收到孙女打来的电话说,想吃奶奶做的春卷啊、饺子啊、巧克力馒头等等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快乐开心的时刻。在教会的活动里,他们认识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这个朋友非常热心和善良,当知道Jensen夫妇很愿意走出家门,多瞭解这个社会,多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时,就介绍他们去烈治文的残疾人协会做义工,尽管时间不长(回中国而中断),也只是与接触的对象们做做手工和玩折纸游戏,但他俩在那里从有限的服务中,得到的是莫大的开心。
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