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0月16日讯】前总理朱镕基先生,治国为政上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学家评说。我这里要说一说,他对汉字的贡献:使“镕”字摆脱了异体字的困境、窘境,摇身成了合法字、正体字。
195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被放在括弧内的异体字,“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该表中,朱镕基的“镕(镕)”字,被列为“熔”字的异体字。也就是说,朱镕基的姓名应该写做、印成“朱熔基”。
从1955年一直到1993年,“镕(镕)”字都是没有合法地位的“黑户口”,见不得光的“二奶”。
我翻检了一下手边的两种权威字词典。第8版《新华字典》(1993年7月),“镕”的出现形式仍然是“熔(镕)”,是“熔”字的异体字。修订第3版《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镕”虽然不在括弧里,但也只是两个字的注解:“同‘熔’。”第10版《新华字典》(2003),“镕”字不但从括弧里脱身而出,而且有了自己的义项:“铸造用的模型”。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2012)“镕(镕)”下共列三个义项:熔铸金属的模具。借指规范;模式。旧同“熔”。
朱镕基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始于1987年出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市长。从此,他先后担任上海市委书记(1989—1991)、中央政治局常委(1992—2003)、国务院副总理(1991—1998)、国务院总理(1998—2003)。
随着朱镕基成为直辖市主官、国务院总理,进入公众视野,他名字中的“镕”字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关注、议论的对象。开明人士没有问题,保守、护法人士一定会对此表示不满,发出质疑:堂堂国家领导干部怎么可以行使特权,在自己的名字里使用一个异体字呢?
当年国家语委的一位领导,曾在一次学术演讲中透露,为了这个“镕”字,国家得消耗大量资源、资金。因此,他曾经有过出台一个限制人名用字的政策的设想。他说,一个孩子,长大以后默默无闻,籍籍无名,取什么怪僻的名字都无所谓。一旦成为知名人士,成为国家领导人,一言以蔽之,成为姓名经常在印刷品中出现的人物,就很麻烦。因为,为了印刷他的名字,国家将额外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谁能保证一个孩子长大后不成为这样的人物呢?”他说这话时的神情,我记忆犹新。
终于,1993年9月3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字应用管理司作了一个批复,《关于“镕”字使用问题的批复》。该批复指出:
“异体字必须是同音同义的,只是字形不同。‘镕’字有‘熔化’、‘铸造’、‘铸器的模型’等几个义项,在这些义项中只有‘熔化’这一义项‘镕’、‘熔’意义完全相同,‘镕’是‘熔’的异体字。‘镕’字的另外几个义项是‘熔’所不具备的,因此,当人名用字中‘镕’表示‘熔化’以外的意思时,‘镕’不是‘熔’的异体字,可继续使用,并按偏旁类推简化原则,‘镕’字应作‘镕’。”
朱镕基名字中的“镕”字,算是得到了官方机构的承认,从此有了合法的地位,“二奶”摇身成为正室。
有心人可以考证一下,朱镕基的履历档案、他本人的签名,有没有曾经印成、写做“朱熔基”的。据我所知,从朱镕基进入公众视野起,他的姓名就是“朱镕基”,没有见过“朱熔基”。
我大胆猜测一下,朱镕基的姓名之所以被印作“朱镕基”而不是“朱熔基”,跟他本人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他要对给他取名的长辈表示尊重,不愿意随便改字,或者他认为“熔”字跟“镕”字意思不一样,“熔化基础”不成话。如果他本人不坚持使用“镕”字,他人是不会计较、在乎“熔化基础”的。
朱镕基对汉字的贡献,当然并不限于一个“镕”字的成为正体字。
“镕”的背后,是一类现象。即:姓名的特殊用字现象。新近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就对姓氏人名用字采取了非常尊重、宽容、人性化的政策。“尽量将姓氏用字收全,并在已有的人名用字中选择一些适合于起名的汉字进行规范,可以保证个人姓名有效地在社会上流通。”(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17页)这个政策,跟朱镕基的“镕”字,跟《关于“镕”使用问题的批复》,显然是有一定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