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因为思乡情感满怀,举笔写下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图片来源:Unsplash)
中唐诗人张继因为遭逢安史之乱,而与众位文人前往苏州、杭州一代避难,流寓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时,因为思乡情感满怀,举笔写下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
诗中的“寒山寺”,最初名称为“妙利普明塔院”,建立于佛教盛行的六朝梁武帝时期(502年―519年)。据说天台宗创办人智顗大师的弟子晋明禅师(534年―616年)圆寂后,埋葬于枫桥,因此特建灵塔纪念他。妙利普明塔院之名,即因此得来。据说在唐贞观年间,知名的浙江诗僧寒山曾在此居住,遂更名为寒山寺。“寒山寺”另有一则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描述了唐朝两位著名的诗僧,寒山与拾得之间的深厚友谊。
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
相传贞观年间,有两位年轻人名叫寒山、拾得,他们自幼感情甚好。长大后,寒山的父母为寒山订定了一门亲事。可惜,那位姑娘早与拾得互有爱意。当寒山知道这件事情后,思绪复杂,心情难熬。在苦思痛想了几天之后,他决定成全拾得与那位姑娘,毅然决然前往苏州出家修行。
总与寒山保持联系的拾得,在几日见不到好友的情形下,徒步走到寒山家,看见寒山的家门上有一封寒山留给他的信件。拾得终于得知了实情,他获得了寒山的无限祝福。这下,换拾得饱尝煎熬。深觉对不起寒山的拾得,离开了心爱的姑娘,前往苏州寻找寒山,与他一同出家修行。
拾得在前往苏州的路途上,双手摘下令他一扫郁闷的美丽夏荷,并携带于身,讨个吉利。当拾得到达苏州,终于见到多日不见的好友,他开心得无法言喻。寒山见到拾得,亦欣喜交加地手持素斋的篦盒相迎。“妙利普明塔院”则因有寒山拾得的居住,名声广播,后更名为“寒山寺”。
民间亦传言寒山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年间,寒山被册封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简称和圣),拾得则被封为“妙觉普渡合圣拾得大士”(简称合圣)。由于寒山、拾得友爱融洽,“和合二仙”因此有着“情深义重”与“和平”的象征。民间的“和合二仙”多以童子的样态呈现。民间另有一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尘中的世人,而化为寒山、拾得降临人间。
“和合二仙”已让寒山寺广为人知,张继的〈枫桥夜泊〉更让寒山寺名扬四海,成为游客争相到访的名胜古迹。诗中的绝妙好词在受人赞扬之外,亦衍生对于诗中语意的阐述及探究。
记得年幼时曾背诵过这首充溢着离愁幽思的诗作,只是因为当时年纪小,无法真正理解其中意涵,只觉能够背读出古人的诗词,可以加诸几分得意与光彩。
枫桥夜泊――动静景显愁者之思
〈枫桥夜泊〉主要的语意为:月亮西落,乌鸦不停地啼叫,严寒的冷霜漫布满天。江边的枫树,渔船的灯火与不能成眠的我相对发愁。姑苏城外的那座寒山寺,在夜半时际敲响的钟声,正一声又一声地传到我搭乘的渔舟上。
短短四句,却描摹出多幅图景。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中,虽然点名季节为秋季,同时对于画面的想像,不免以阴暗的色系为背景主调,但仍因为“月”、“霜”两字,而令画面稍显光亮及尽显“冷”色调。即使实景为月落,却能够在白霜弥漫的迷茫景色下,见到了乌鸦的“乌”。在江边波上,虽然没有白日光照下的波光粼粼,却因为“暖”色调的“枫”与“火”字,而在画面间点缀上了艳红之彩,与前句被突显出来的“白”,各自衬托著该句。
在各句各图像中,还显见“动”与“静”的截然不同。张继以“落”、“啼”、“满”、“钟声”、“到”等字眼,拼构出动态画面:“月儿‘缓落’、乌鸦‘张著嘴’地聒噪啼叫,水气逐渐‘结霜’且‘填布’了整片天”、“江边枫树的‘静立’与因江波而‘摇晃’的渔火”,以及“‘幽静矗立’在城外的寒山寺”、“寺中因‘敲钟’所发出来的声响,正声声‘传往’渔船那儿”。
在这些动静两相并、两相衬的即景里,亦嵌有看得到的声响。然而,声响又分有“外在环境”与“内在心绪”。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以乌鸦的喧闹,划破了月落之夜的宁静;“江枫渔火对愁眠”,在刻划愁者无法入眠的情况时,隐然揭显导致他无法安然静处的内在喧闹,这是一种过度鼓譟与沸腾的念想感怀;“夜半钟声到客船”,则以实质存在却又现无形的声声钟响,敲扣著遥念家乡的愁者之心。
在这些乘坐渔舟离乡漂泊的过程与刻划周遭景致的清悽形态中,隐伏在笔墨之后的,无非是缺乏附属、无依无靠的幽幽心境。然而,幸得犹有文字勾勒动感、声响与色彩,在通篇“愁”字贯穿之下,另有可探可究之处。
在细究字意或组构文字能够织绘出的图景之外,历代文人对于诗的句意颇有争议,因而各有论辩记述。例如,“霜满天”、“江枫”、“夜半钟声”等。这些文献论述,添加了诗的光彩。
〈枫桥夜泊〉诗碑的千年传说
野史还有一则关于〈枫桥夜泊〉诗碑的千年传说,与唐武宗的诅咒有关。话说,喜爱〈枫桥夜泊〉的唐武宗因为迷信长生之术,他在宾天的前一个月,敕令石匠凿刻〈枫桥夜泊〉的诗碑。唐武宗还扬言自己升天时,会将诗碑一起带走。他临终时还颁布遗旨:诗碑只有朕可观赏,后人不可同享,若有乱臣贼子擅自刻诗碑,必遭天谴,死于非命!
虽然后人撰文阐述诗碑诅咒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所谓最早的刻碑者北宋王珪,以及后世的刻碑者清末朴学大师俞樾、碑刻大师钱荣初与国民党元老张继都是死于非命之说,并不属实。但坊间舆论纷纷,传说就更显诡谲奇异。
虽然张继并非诗词名家,留存的作品不多,但因〈枫桥夜泊〉而名贯古今。历代的诗词选集,绝对不会缺漏此诗。〈枫桥夜泊〉、寒山寺与“和合二仙”还名扬东瀛,据说日本天皇裕仁十分喜爱这首诗,而此诗还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课本中。
俞樾亦于《新修寒山寺记》道:“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虽然现今交通发达,难有失眠伫立渔舟,与江边景物对望发愁,聆听响彻宁静夜空的钟声,呈现悽凉的画面。但我们依旧可以细细品酌字词,拼织景致,领略思乡愁苦。还可以阅读伏覆于诗词之外的人物事蹟、传说故事,增加知识背景,探得额外的生活趣味。
附注:
根据任国征〈“江枫”是什么意思?〉一文,可知关于〈枫桥夜泊〉中,极具争议的“江枫”,目前有五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
一、水边的枫树。(出自马茂元《唐诗选》一书)
二、江边的枫树。(出自王启兴《唐诗三百首评注》一书,与徐有富〈重读〈枫桥夜泊〉〉一文)
三、松江(吴淞江)边的枫树。(出自曾景忠《张继〈枫桥夜泊〉诗》一文)
四、江桥和枫桥。(出自唐先田〈苏州三趣〉一文)
五、江村桥和枫桥。(出自金红〈“江枫”意境新说〉一文)
此文,作者暂且采用第二种说法,亦为多数研究者所使用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