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涵像。(网络图片)
仰望历史的天空,在有清一代灿若星河的翰苑天空下,光绪翰林王海涵,就像一颗孤傲的星辰,孤独地悬挂在一个世纪前幽暗的夜空。
王海涵的人生并不复杂,但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一生历经晚清和民国两个时代,又经仕途和隐逸两种生活。读书、做官、还乡,一路走来,没有悬念,没有跌宕,却都留下过独具个性色彩的故事,陕西《高陵县志》和《伏羌县志》都有对他的记载,也可谓青史留名。
王海涵(1858-1922年),字镜潭,号南坡,甘谷县西坪乡南坡山人。自祖父时就居伏羌(今甘谷)县城东街。王家生活困难,父亲跟随爷爷常年在通渭县榜罗镇做生意,他自幼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家中生计全凭母亲和祖母煎油饼维持。
王海涵从小聪慧异常,且勤奋刻苦,深得私塾先生赏识。私塾先生是北山杨家沟一老秀才,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对王海涵也格外垂青,常在学业上有意栽培,在生活上多有周济,饥馑年份还免收学费,供其食宿。几年后,王海涵顺利考取秀才。
为进一步深造,他慕名奔赴陇南书院。当时主讲陇南书院的是天水著名学者任士言先生,巩昌(陇西)、秦州(天水)、阶州(武都)三郡的青年才俊,都以能在任山长门下聆听教诲为荣。王海涵深受士言先生赏识,写作治学大有长进,文章道德益发醇美。1890年(光绪16年)一矢中的,蟾宫折桂,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刑部主事。旋即以母老为由,请求外调,被授陕西省高陵县知县,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仕途生涯。
据《高陵县志》载,王海涵性情孤傲,孤芳自赏,独来独往,落拓不羁。到任后,既不结交势要,又不接受拜谒,尤其对为富不仁者深怀忌怨。他办案也很有个性,凡遇富豪,也不拒绝行贿,有时竟然“大索其银两”。但是他弄清是非曲直后,依然以理判断,绝不冤枉好人,拿了钱不办事,让当地土豪们哭笑不得,遂有“硬赃官”之称。
然而,出身贫苦的王海涵,却爱民如子。他曾在县衙写过一副对联:“清渭浊泾入境来官师一传如此水;高槐大皂阴阶前树木百年犹荫人”,表明他的心迹和做人处事原则。他在高陵任知县十年,不附权贵,崇尚人道,亲民治县,政简刑轻,所辖境内犯罪案件几近绝迹,官民之间亲如家人。他力行生产,重视农桑,常巡视山野村庄、田间地头,与山水为朋、与百姓为友,和农夫稚子同食同饮,还推行轻徭薄赋,努力减轻百姓负担。在任时未私吞一文公款,户籍财务全陕第一,为高陵人民所爱戴,后被保升为直隶州牧,在任候补。
自高陵离职时万民相送,并立碑以志政绩。1910年5月(宣统2年)调署泾阳,到任不满三月其母病逝,返家守孝。临行时,高陵、泾阳两县民众各赠1000两纹银,以为薄仪,王海涵谢绝不受。这一别,王海涵便从此永别官场,脱离了宦海。
王海涵离开官场后一直隐居家乡,以他固有的旷达与洒脱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他与母亲感情极深,守孝期间常对着母亲遗像诉说心事,回忆往昔长歌当哭:“九泉依然念儿身,近状无他惟是鬓下添霜眼底生雾;一龛今犹供母像,音容宛在只有玉音弥耳笑口缄金”。这副写给母亲的楹联,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王海涵是个地道的文人,他可以脱离官场,远离仕途,但他忘不了对故里的深情,对家乡的热爱。回乡赋闲后,他一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凡地方民生大事,无不尽心尽力办理。因为他成熟稳重,办事识大体,顾大局,循大纲,通上下之情,民国时,被推选为县总绅士。1920年,孔繁锦任陇南镇使期间滥发纸币,赋税繁重,他与地方名士宋廷桢等人力请减轻负担,为民请命。白朗过境时,甘谷乡贤田骏丰募款维修城防,凡“大事谋之吾师王镜潭先生”。后来,田骏丰这样评价他的恩师王海涵:为人处事稳健,老成持重,长于经济,阖叫有疑,求诸先生,造福地方颇多,学问人格,为乡人称道。
晚年时的王海涵,更是淡看世事,心静如水,孤傲如菊,整日悠游林泉,寄情山水。与刘尔炘、任承允、哈锐、张世英、宋廷桢等地方名士多有交往,赋诗弄弦,你唱我和。先生诗书俱佳,然诗书随人索去,多不留存,坊间也就未留下多少墨迹联语。
他工书法、善诗文,尤擅撰联,是撰联高手。“礼乐其文,金石其质;道德为父,清静为师。”这是他为自己撰写的楹联,是他心灵的独白,更是他人格的写照:以礼乐涵泳文辞,以金石锻炼品质,以老庄道德为导师,以清静无为为旨趣。他赠给一位医生的对联,更显示了自己过人的才华:“守虎蟠龙传苏董;出蛇走獭尊华王。”十四个字中连用虎守杏林、龙盘橘井、河内出蛇、海陵走獭等四个出自《初学记》中的典故,而且用四位古代名医苏耽、董奉、华佗、王纂赞誉医者神术,翰林之才,绝非浪得。
“人家在水抱山环处;我心如山空月上时。”他为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湖帆题赠的这副对联,意境开阔,辞意儒雅,空灵洒脱,潇洒自如。“绍皇开泰运,厥后又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天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这副大像山太昊宫长联,述古写今,用笔洗练,不但歌颂了伏羲的教化功德,也精练地概括了甘谷的人文历史,历代传颂,经久不衰。
1922年,孤傲正直、个性独特的王海涵病殁于家中,临终时,只以公事相托,无一语涉及家事,让所有在场之人都感叹唏嘘。殡葬时,万人空巷,同声悲悼,哭声一片,市井工商贸易无法正常进行,全县百姓皆去吊唁戴孝,谓之“戴海孝”。其后,伏羌乡民在大像山麓立“里阅是式”碑,以怀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