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雕像。(网络图片)
拓跋宏究竟得了什麽病?《魏书·高祖纪》中说他从“不豫”,到“疾甚”,最后“驾崩”,并没有说明病症;而在拓跋宏的御医徐謇及元澄、元勰等几位近臣的传记中,对拓跋宏的病症却有所透露。《魏书·元澄传》称拓跋宏“疾患淹年,气力惙弊”,《魏书·元勰传》称拓跋宏“气力危惙”,《魏书·徐謇传》称拓跋宏“心容顿竭,气体羸瘠”,患的是“沉劳”和“笃瘵”。在古汉语中,“惙”的意思是指气短促而微弱,即呼吸有障碍;“劳”同“痨”,即痨病;“瘵”也多指痨病。综合分析,拓跋宏多年患有肺痨,而且病得不轻。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传统。拓跋宏之前的数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岁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岁时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质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后代遗传性先天不足。同祖辈一样,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岁生长子元恂,十七岁生次子元恪,而且在生元恪之前,还生有华阳公主、兰陵公主两个女儿,可见拓跋宏从十多岁时就开始涉猎后宫,宠幸女人了。十多岁正处身体发育初期,这个时候过度行房事,很容易造成气血亏损,体弱多病。
其二,早年经历,对拓跋宏身心影响很大。拓跋宏三岁丧母(生母李氏依北魏宫廷“子贵母死”的祖制被赐死),十岁丧父(父亲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受过寒冬“单衣闭室,绝食三朝”的责罚,遭过“食中得虫秽物”的恐吓,挨过杖打“数十”的体罚,甚至因为太过“聪圣,……不利于冯氏”(《魏书·高祖纪》),险些被权欲极强、生性猜忌的冯太后废黜。《黄帝内经》云:“忧伤肺,恐伤肾”。亲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胆颤心惊,这一系列悲苦遭际,使拓跋宏的幼小心灵遭到严重打击和伤害,很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其三,宠幸冯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冯太后的两个内侄女入宫,其中一女冯氏,“有姿媚,偏见爱幸”。不久,冯氏因有病,被冯太后“遣还家为尼”。冯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在古汉语中,“素疹”即“宿疢”,也就是热病,多指肺病。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且极难痊癒,让人避之不及。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打着冯氏“素疹痊除”的幌子接其回宫,“宠爱过初,……宫人稀复进见”(《魏书·后妃传》)。拓跋宏身体本来就很差,在与冯氏亲密接触中,最终染上了肺病。
其四,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独掌大权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掀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改革浪潮。特别是在迁都问题上,拓跋宏力排众议,软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编自演了一场冒雨“南征”闹剧,可谓殚精竭虑,耗费心智,以至于“及迁洛,……体小不平,……令(徐謇)处治”。迁都后,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驾亲征,发动伐齐之战,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几次仓促出征,均无功而返。急功近利,加之疲惫焦躁,使拓跋宏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再次亲征时“其疾大渐”(《魏书·徐謇传》),幸亏徐謇救治才好转。
拓跋宏久病心烦,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训斥、诛斩,甚至对老婆孩子也不手软。迁都洛阳后,第一任皇后冯氏因为拒绝说汉语、穿汉服,被拓跋宏废黜;第一任太子元恂因为嫌天热,不穿汉服,遭到责骂后又发动叛乱,被拓跋宏废黜、赐死。先天不足,后天劳烦,事事亲为,急于求成,性情暴躁,动辄发怒,平时又不注意养生和保健,使拓跋宏的病情由轻变重,以至于在亲自审讯第二任皇后出轨一桉时,已经力不从心,他先是“以疾卧含温床”,后“取卫直刀柱之”(《魏书·后妃传》)才勉强支撑着站起来,可见其病之重。
有人说,拓跋宏此状,是因为皇后让他带了绿帽子气的,其实不然。首先,拓跋宏是个英武帝王,他虽然宠爱皇后,但不是个唯唯诺诺、忍气吞声、惧怕皇后、驾驭不了皇后的懦夫;其次,拓跋宏胸怀宏图,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改革和统一大业上,他连年征战在外,知道是自己冷落了皇后,所以并没有将其废黜,只是将其幽禁;再次,拓跋宏临终前“遗诏,三夫人以下皆遣还家”(《资治通鉴》),明令允许后宫众多妃嫔在他死后再嫁,可见拓跋宏心胸很宽广,绝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种小家子气。
拓跋宏之死,在于他明知自己“心容顿竭,气体羸瘠”,还继续忘我的创业,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一统天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皇帝。作为一个重病之人,拓跋宏这是在拚命。处理完皇后出轨一事后,太和二十三年(499)三月,拓跋宏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再次强撑病体亲征伐齐,途中鞍马劳顿,“疾势遂甚,慼慼不怡”(《魏书·徐謇传》),御医回天无力。四月,提前耗尽毕生精力的拓跋宏在取得马圈城大捷后,因操劳过度,病入膏肓,抱憾而死,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