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画像。
(接上文)
“不亡何待!”
皇宫中的苇帘,都用青布包边;太祖日常穿的衣服,洗涤多次还在穿。魏国长公主(太祖女儿)短袄上装饰着翠鸟的羽毛,太祖告诫她不要再用了,并教诲她说:“你生长在富贵之家,应当懂得珍惜福分。”
太祖看见孟昶用珠宝装饰的小便器具,把它打碎了,说:“你用七种宝石装饰便器,那该用甚么器皿来盛放食物呢?像你这种行为,不亡国还等甚么?”──事见《宋史·太祖本纪》
宋太祖心地清正,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深为后世所称道。
命正其罪
陕州人范义超,在后周显德年间因为私仇杀了同乡常古真一家十二口人。常古真的小儿子常留留侥幸逃脱。到宋初,他把范义超抓住送到官府处理。陕州的官员上奏:按照宋朝初年发布的赦令,应当宽恕。
太祖说:“哪里有杀一家十二口,还按赦令宽恕的呢!”于是下令按杀人罪处死范义超。──事见《宋史·刑法志》
杀十二口人,这不是恶魔吗?宋太祖的宽仁大度历史有名,但他的宽仁是有分寸的──对灭绝人性的恶魔他决不姑息,以维护正义和公理。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弹捕鸟雀。有个臣子说有急事求见,太祖急忙召见了他,发现他上奏的只是很平常的小事。太祖生气了,责问他为甚么这么说。臣子回答:“臣以为这事比弹鸟雀要紧急。”
太祖更加生气,用斧子柄撞他的嘴。臣子的两颗牙齿被撞落了,他慢慢弯下腰拾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怒问他:“你怀里揣着牙齿,想告我的状吗?”臣子回答说:“臣没资格状告陛下,然而自有史官记录今天这件事。”太祖既害怕又高兴,知道他是个忠臣,赏赐了黄金和丝织品安慰嘉奖他。──事见司马光《涑水记闻》
赵匡胤是地道的练武出身,一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但有一样他怕──秉笔直书的史官。他明白:无论善行还是恶行,都会通过史官的记录而加载史册,供后人评说。知错就改是他的又一优点。
太祖三誓
赵匡胤立国之后,曾在石碑上刻下了留给子孙的誓约。誓约锁藏在宫殿的密室里,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进殿跪读它。这份誓约至为机密,除了特定的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朝打败宋朝,占领皇宫时,才发现它。
誓约的内容有三点:(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事见王夫之《宋论》
太祖的这三条誓约,就是宋朝的施政底线。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这份誓约,从柴氏子孙与宋朝共存亡,以及赵匡胤后的每位宋朝君主,都未尝轻易杀戮大臣的史实就可以证明。
其中第二条的“不杀士大夫”至关重要,它成为制度保障,使得赵宋这个由武夫开创的王朝,到达后人艳羡的“文治巅峰”,士人的风骨、学问和能力,得到全方位展示。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曾在诗文中讥讽朝廷,甚至影射皇帝,这在其它朝代,不诛九族也得死好几遍。但在不杀士子的大宋,他只是被贬官而已,还复出了。否则,“赤壁”二赋等千古名篇我们将无缘得见。难怪人们说:“宋朝是读书人的乐园!”
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影响了整个宋王朝,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朝文化空前繁荣,以至于后人盛赞“宋朝是文人的乐园”。
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立国,身边都是文臣如织、猛将如云,但赵匡胤手下,叫得响的只有一个半拉子赵普。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结束了长达七十多年的战乱,奠定了大宋三百年的基业。他开创的“建隆之治”也名垂后世。
宋太祖是雄才与仁心的完美结合体,其人格魅力令后世深深折服。司马池曾告诉儿子司马光:“国家所以能混一海内,福祚延长,内外无患,由太祖以仁义得之故也。”北宋名臣范仲淹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大儒程颐曰:“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宋祖推崇备至:“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