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中的官场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在中国古代君主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奸诈小人,如后妃、宦官、外戚等,这些人共同的特质是善于吹牛拍马、阿谀君主,处心积虑为自己图谋利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君主身边的奸佞小人败坏政治风气,造成贪污,迫害善良百姓,在中国人的眼光中,认为这对国家、对老百姓是非常坏的。因此在中国的政坛上有许多正直的士大夫们,会上奏章要求君主清除这些身边小人。
清君侧,就是清除国君身旁的奸臣小人。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叫“清君侧”。“清君侧”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语本《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君侧”,首推汉代“七国之乱”时打出的“清君侧,诛晁错”口号。
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君侧”
晁错(?~西元前154),是西汉文景时代的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早年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以文学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至伏生处学习今文《尚书》。旋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太子家令。得幸于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号称“智囊”。晁错看到匈奴侵扰日益严重、商人兼并农民土地等问题,曾先后上书言兵事和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等急务。他分析了西汉和匈奴兵制的特点及兵力的长短之处,提出徙民实边和入粟塞下以拜爵免罪的建议,得到汉文帝刘恒的采纳。之后,晁错又向文帝建议削夺诸侯王权力及更定法令等,所言多能切中时弊。
景帝即位后,晁错擢为内史,不久,迁为御史大夫。他受到景帝的信任,更令三十章,力主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削藩策》中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听从他的建议,先后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和楚王戊东海郡,并决定削夺吴王濞的封地。
晁错的父亲从颍川来见他,劝他不要“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以免树怨。晁错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曾任吴相的爰盎(即袁盎)和外戚窦婴,与晁错素不相容,乘机建议景帝斩晁错以谢诸侯。景帝遂拜爰盎为太常使吴,并由丞相、中尉、廷尉等劾奏晁错“大逆无道”,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同族无少长皆被杀。但是,这并没有平息吴楚七国之乱。
和平方式的清君侧
和平方式的清君侧,就是利用文字或是口头来进谏,向君主表达其身边有哪些人是奸佞小人,请求君主清除之。在中国历史记录里,这种形式是最多的。历史上都有许许多多正直的官员会上奏章向皇帝检举奸佞小人利用权势为非作歹、迫害良民,用奏章和口头进谏来攻击君主身边的近臣,当然会引起君主身边权势近臣的反击,造成政治上若干的激荡。
历史上利用文字或语言来批评君主身边小人的最著名两个时期,一个是在东汉,东汉的士大夫们常批判君主身边的宦官,尤其东汉中叶宦官干政的时间最长,他们干政后把持政治,把政治风气都败坏了。于是当时士大夫们就对这些小人进行强烈批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清议”,结果宦官们起而反击,把士大夫囚禁起来,造成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第二个较著名的时期是明代:明代同样的,君主身边围绕着大批宦官,宦官为非作歹,且还设立特务机构,使许多士大夫实在是看不过去,起而攻击批评宦官。当然这些士大夫们也同样遭遇政治迫害。
武力手段的清君侧
汉代:功臣集团铲除吕氏
另一种清君侧的方式是用非和平的方式,换句话说,即是用武力清君侧。历史上这种用武力清君侧的例子,看起来是比用言论清君侧少了很多。史上比较有名的用武力来清君侧之例子,如:西汉高帝去世时,惠帝继位,由吕后在背后执掌朝政。惠帝逝,吕后作主,先后立两个少帝,朝政实际上由吕后操控。吕后大量进用外戚,即吕氏家族──比较著名的是吕产、吕禄,所以朝政被外戚把持。当时的君主是汉少帝,其身边实际上都是外戚吕氏。
此外当时朝廷上另外一个大势力,即是“功臣集团”,这些功臣们害怕自己的势力会丧失,又怕吕氏会篡夺刘家的天下。于是功臣集团联合起来用武力铲除了吕氏,把吕家这些外戚们都杀尽,这便是以武力的方式来清除君侧。
唐朝:清君侧获得多次成功
在唐朝,以武力来清君侧的例子较多。如在唐高宗去世后,中宗继位,武则天在幕后干预政权、掌控朝政,唐朝的宗亲王室们心中都感到恐惧,怕武太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琅玡王等皇族王爷们便起来想以武力的方式铲除武则天势力,结果却很快被武则天用武力平定而失败了,这次用武力来清君侧没有成功。武则天称帝后,非常信任两个男妾: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这两人大权独揽,做尽坏事。朝廷大臣们对武则天身边这二人非常不满,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趁武则天重病卧床时,带军队进宫杀掉张易之两兄弟,武则天也无可奈何,宣布退位。这是历史上又一次用武力成功的清君侧。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复位,中宗非常宠爱其皇后韦氏,但韦皇后却想效法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于是韦皇后图谋按武则天的老路一步步走下去。武则天做皇帝的步骤,第一步是做皇后、第二步是做太后、第三步做皇帝,所以韦后也想如法炮制。但中宗身体尚十分健康,韦皇后用毒药毒死中宗,另立了一个少帝李重茂。少帝当然不能问政,朝政实际上操在韦太后手里。韦后遂重用自己女儿安乐公主与韦家外戚,以及武则天的侄儿(也是外戚),朝政非常之乱。此时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日后的唐玄宗),在某天晚上发动政变,带领军队进宫,将韦太后、安乐公主等人都杀掉,这又是一次用武力来清君侧而获得成功的行动。
另一次用武力来清君侧是唐玄宗天宝十年以后,此时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宰相,朝政也非常腐败。在边疆地区手握军权的节度使安禄山与杨国忠是政治上的死对头,两人皆在唐玄宗面前争宠。杨国忠在唐玄宗身边,可以天天面见皇帝,可是安禄山却难得才进京一次,故非常害怕杨国忠向皇帝进谗言来害他。所以在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从幽州(也就是今日北京)起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安史之乱”的开始。但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要篡位,而是说他要“清君侧”。这次安禄山起兵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事变,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明朝:明成祖靠清君侧登基
用武力来清君侧最成功的例子发生在明朝。明太祖在位时,为防范功臣们作乱篡位,便将几个儿子都封为王,且各有领地各拥军队。明太祖认为用自己的儿子当屏藩,可以保卫在中央的皇帝,让功臣们不敢轻举妄动。
但当明太祖死后,其孙子惠帝继位,当时因惠帝尚年幼,眼见拥有重兵都是各地藩王们,又不听自己的话,所以明惠帝身边的几个大臣如黄子澄等,遂劝惠帝要“削藩”,惠帝听从他们的意见从事削藩。这件事情立刻引来当时镇守北方的燕王反抗,燕王首先起兵,打出的名号即是“清君侧”。燕王军队进入南京,那些被燕王指为奸臣的大臣被杀,惠帝也因战乱失踪不知去向。燕王在南京登基为帝,而后做了天子,是为明成祖,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用武力来清君侧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