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5月3日讯】(看中国记者郑文新综合报导)现实中,有些中共领导干部患上的调研“虚浮症”仍然病根未祛。其表现形式有:“踩点式”、“盆景式”、“歌德式”、“脱节式”。这会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劳民又伤财。温家宝是中共中央领导层深入到安徽农村搞调研次数较多的一位;同时,也是让陪同他的中共地方干部最头疼的一位。为了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他常常不给地方一些中共领导人留面子,想方设法冲破对他的“封锁”,使得刻意弄虚作假者不知所措。一连看了几户农家的温家宝,心情很是沉重。
中共领导干部患上的调研“虚浮症”病根未祛劳民又伤财。
5月2日,陆媒的报道称,现实中,有些中共领导干部患上的调研“虚浮症”仍然病根未祛。其表现有:中共领导干部在调研中仍存在打招呼踩点、提前彩排、只听成绩不听问题和意见、只收集材料不分析解决等。这会导致中共领导干部双脚“踩空”,头脑“发空”,问题“抓空”,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会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劳民又伤财。
报道称,在某地有一条连接马路的水泥路,宽约两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处。农田里修水泥路干什么?中共干部笑而不语,农民背后戳穿:这块地是示范田,上头经常有中共领导来参观,为了避免弄脏中共领导的皮鞋和裤子,专门修了水泥路。
类似现象并不罕见。如湖南某市存在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假调研”——“民情笔记全由中共基层干部代写,明明人在城里,名字却赫然出现在数十公里外的联点驻村签到本上”……
报道称有四种调研“虚浮症”形式:
之一,“踩点式”。有些中共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提前安排中共工作人员打招呼,给下面留有充裕的准备时间。形式主义风气一级传染一级,使一些调研变成了上下默契的“约研”。有的中共基层为做好“迎研”工作,专门对中共领导干部要去的企业、农户家庭、参观地点进行重点“踩点”。一些调研对象,甚至被中共基层专门挑选并进行“培训”。
之二,“盆景式”。少数中共领导干部调研时只走“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大事小事“客随主便”,走到、看到的是事先主人精心准备、认真包装的“盆景”,听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听话。
之三,“歌德式”。少数中共领导干部调研,爱看当地中共政府的成绩,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在不挑刺、不揭短的默契里,变成中共上下级干部皆大欢喜的“报喜汇”。
之四,“脱节式”。有些中共领导干部也会到群众中了解民情民意,还与中共基层干部座谈、听汇报、看报表,收集材料一大袋,可不分析问题,也不做深入研究,更无解决办法,来年调研,还是问题依旧。
温家宝调研冲破“封锁”看农家心情很是沉重。
2004年,炎黄春秋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温家宝在安徽的一次下乡》文章,文章称,温家宝是中共中央领导层深入到安徽农村搞调研次数较多的一位;同时,也是让陪同他的中共地方干部最头疼的一位。为了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他常常不给地方一些中共领导人留面子,想方设法冲破对他的“封锁”,使得刻意弄虚作假者不知所措。
温家宝是中央领导层深入到安徽农村搞调研次数较多的一位;同时,也是让陪同他的地方干部最头疼的一位。为了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他常常不给地方一些领导人留面子,想方设法冲破对他的“封锁”,使得刻意弄虚作假者不知所措。
文章称,1996年5月麦收之前,当时还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到安徽检查扶贫工作。在从金寨县通往霍山县的山道上,温家宝来了一个突然袭击。他招呼司机说:“我要方便一下。”司机当即把车停住。
车上的人都以为温家宝真是下去“方便”了,谁知,他跳下车后,快步前行,沿着一条小路就一直往前走去了。坐在另一辆中巴车上的中共安徽省的领导,这才发现,前面有座不大的村庄,温家宝正向那个村庄走过去,他们不免感到诧异。因为这是在事先安排要视察的计划之外。而且,看上去,还是一处十分贫穷的地方。
温家宝见几个农民扛着树皮走过来,就迎上去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一个妇女见问话人面相慈善,话声和蔼,虽是中共干部打扮,却没有想到这会是中共中央下来的干部,因此答得就很随便:“现在青黄不接,山上没东西可卖,供销社正在收购树皮,听说造纸用,就削点树皮去卖,好买点口粮回来。”
温家宝转身又去打问一位男青年,当得知对方是位民办教师,便仔细了解他的工资情况。民办教师发愁地说:“乡里一个月只补助五十元,连吃粮的钱也不够,说是补助,也只是欠着,赶到要过年了才给,平时就连买粮的钱也没有。”
他在村子里各处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这才上车。到了霍山县城后,他随便用了一下餐,就要求听县里汇报。
中共霍山县委书记不知道温家宝在来的路上已经没按“规定”下过车,依然像往常一样地做着汇报,他甚至激动地说道:“这几年,我们霍山县有了很大的发展,既脱帽,又加冕,脱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戴上了‘奔小康’的帽子。”接着就把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数字,熟练地报了一遍。他还准备把各种成绩的统计数字一一报来,温家宝却截住了他的话头,忽然问:“你这个县这么好,可以按时发工资吗?”
中共县委书记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们不欠全县职工一分钱!”
温家宝点到了他下车看过的那个村庄的名字。
中共县委书记不禁一愣。但他马上指出:“那是我们县最穷的一个村。”
温家宝幽默地笑道:“你最穷的一个村,就被我看到了?”
中共县委书记这才知道遇上了麻烦,偷偷地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中共省委领导,见中共省委领导都面无表情地望着他,不由得急出了一头汗。
也就是在那一次,温家宝要看龙河口水库淹没区农民的生活状况,舒城县却安排了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村子让他看。他一眼就发现了问题,问:“这儿是淹没区吗?”
中共县委书记见瞒不过。只得照实说:“不算淹没区,只是边缘地带。”
“我要看淹没区,看最贫困的村子。”
中共舒城县委书记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因为以往下来检查工作的中共中央领导或中共省领导,没谁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安排中共领导参观“形象工程”,视察“闪光点”,早已成了一条程式化的不变的“规矩”。于是,这位中共县委书记搪塞道:“那儿路不通。”
“你说的不通,是不是车子开不进去?”温家宝认真地问。
“是。”
“走路要走多远呢?”
中共县委书记想了想说:“十公里吧。”
温家宝一听,朗声笑道:“不算远,那我们就走去。”说着,做了个挽裤脚赶路的动作。
当时的中共省委书记卢荣景见温家宝决心已定,马上接过话:“快上车,开到哪儿不能开了,再下车走嘛!”
于是大家陆续上车。
中共舒城县委书记说“路不通”,只是不希望温家宝看到穷得不像样子的地方。不过,他又是一个实在人,见中共省委书记表了态同意去看,也就没再留点儿心眼,把自己曾说过路不通还须走上十公里的话忘得一干二净,指挥着司机顺顺当当地将车开进了一个村子里。
中共省农经委的吴昭仁在谈起这段插曲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无地自容的神色。他说:“我当时一听中共县委书记说‘到了,下车吧!’脑袋嗡地响了一下。心想,你这个中共县委书记真要命,说过这村子车开不进去,你至少也要停得远一点,让大家走几步,哪能让车一下子进了村?这让陪同的中共省领导在中共中央领导跟前,脸往哪搁?这时就听走在我边上的中共副省长王昭耀说:‘地上有缝都想钻进去……’搞得我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硬着头皮走下车。”
那确实是个很穷的村子,房子不像房子,阴暗潮湿,因为农舍里太黑,大白天走进屋,半天看不见东西。其实,看见跟没看见都不重要,许多农家家徒四壁,半个村子跑下来,没看到谁家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温家宝一连看了几户农家,心情很是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