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的舞蹈取材丰富,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图片来源: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
想要了解一地一族的文化有何特色,不妨亲身走一遭。想要了解民族舞到底精彩在哪里,不妨观赏一回“神韵艺术团”的表演,您就会知道民族舞有多吸睛了!小编在这里,特别为各位准备一系列民族舞的文章,希望能让大家更了解这些民族的舞蹈特色。第一回,小编要为大家介绍黎族与壮族这两族民族的舞蹈特色,希望您会喜欢。
民族民间舞
民族舞泛指从各少数民族中产生并流传的舞蹈形式,受民俗文化的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不同,不仅发展出不同的语言、文字、服饰、音乐特点,也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民族舞蹈。各民族自身的久远历史在身体种下的基因赋予各民族肢体语言独具的韵味,呈现了人原初的特质。山地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舞蹈都带有各自的鲜明特征。而民间舞主要是指在“主体文化的汉地民间”流行的舞蹈,如秧歌舞、彩虹舞、手绢舞等,而非指少数民族的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奠基,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握住核心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着几个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在创作中追求精神层面的传承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
“神韵艺术团”在历年的演出中,都会呈现一定数量的富有浓郁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例如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红河彝族、世界屋脊的藏族、古老的苗族、朝鲜族,以及蒙古等地独特的民族舞蹈,还有秧歌舞,手绢舞等民间舞,都曾被展现在舞台上。“神韵”的舞蹈取材丰富,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在时空上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和广袤的疆域。
黎族舞蹈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的舞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韵味自然古朴。每逢佳节日典,婚礼乔迁或农闲娱乐时,黎族人会成群结队地跳起传统的舞蹈,其中包括《咚铃伽》,《打柴舞》,《舂米舞》等。
黎族人跳舞时通常手持道具,这些丰富的道具也多来自于生活,譬如在《咚铃伽》中,舞蹈演员手持簸箕,钱铃和刀;在《舂米舞》中,演员手持舂杆,敲击出欢快的韵律;而在“神韵”的黎族舞蹈中,女子将戴在头上的斗笠当作舞蹈道具,时而置于脑后,仿佛遮挡烈阳,时而半掩芙面,仿佛半含娇羞,舞蹈和道具完美的配合,显出黎族女子俏美率真的风韵。
黎族的历史悠久,其文化稚拙古朴,未被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影响,仍然保留原始自然的风韵,其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更赋予黎族文化神奇的内涵。黎族人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他们制作的纺织工艺品黎锦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月三”的歌圩舞是壮族民间节日抛绣球时所跳的舞蹈,它自宋代的“飞紽”演变而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壮族舞蹈
壮族是古代百越部落西瓯和骆越支系的后裔,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壮族的舞蹈绚丽多彩,有着浓郁古朴的乡土气息,动律鲜明,风格古朴,令人见之忘忧。
壮族的舞蹈种类很多,其中最受人喜爱的舞蹈有扁担舞,铜鼓舞以及“三月三”的歌圩舞。扁担舞自唐朝的“春舂舞”演变而成,每逢丰收时节或新春之际,壮族人结成组别,在长凳上敲击扁担,动作整齐划一,节奏复杂多变,舞蹈欢快,舂声响亮,传达着人们对于来年丰收的期盼之情。“三月三”的歌圩舞是壮族民间节日抛绣球时所跳的舞蹈,它自宋代的“飞紽”演变而来,壮族土俗节时,人们在野外互相对歌,连袂而舞,抛接彩囊,永结友谊,这就是著名的壮族歌圩。铜鼓舞是一种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它用于壮族的民间祭祀,蚂拐节上,人们在雄壮的铜鼓声中起舞,“铜鼓不响不开舞,鼓声一停舞即停”,鼓舞相伴,相映成辉。舞蹈主要有“垫步吸腿跳”,“抬腿步”,“侧身击鼓”,“拧腰击鼓”等动作,风格朴实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