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1月21日讯】近几年被吹捧成经济新增长点的“共享经济”最近有点开到荼蘼的迹象,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共享自行车”。内地有多家经营“共享自行车”公司倒闭或拖欠客户定金,即使未倒闭的也处于惨淡经营状态,能熬多久真是天晓得。
最惨不忍睹的还是在废置场的自行车,只因公司倒闭没人接手就成了垃圾。香港的共享自行车行业近一、两个月也在升温,热门自行车径以至街头巷尾都堆了大量不同公司的共享自行车,真正骑的人却少得可怜,只怕没多久就有经营者撑不下去,到时又可能出现大量自行车丢到堆填区的惨况。
近几年出现不同名目的所谓“新经济”,从共享经济到大数据到网购到Fintech(金融科技)等多不胜数,并形成某种程度的非理性亢奋,股票市场更因此把科技概念股、共享经济股捧到半天高,仿佛未来是他们的世界。但仔细分析,这些所谓新经济对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增加民众所得的作用非常有限,相关科技的影响主要是把利益从其他市场参与者或大户转到科网企业的口袋,根本没有创造大量新的需求。
以网购或电子商贸活动为例,它们令购物平台更无远弗届。但购物都是消费者真金白银掏出来的,不管网购如何便捷,消费者口袋内或银行账户的钱没有增加,他们不大可能大幅增加消费。事实上过去几年各发达经济体的私人消费额没有因网购普及明显上升,顶多随GDP上升而轻微增加。换言之,网购、电子商贸只是把原本在实体商场商店的消费额转移过来,并大削业主租金所得,因为电贸商只需仓库存货。电贸商的利润不过是掠夺其他经营者的生意而不是把消费总额提升,对整体经济根本不可能产生刺激作用。这些以数据、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产业还会打击原来市场上的中小微企及个体户,令它们难以生存。
而且,新经济产业创造的职位大部份是低技术、非技术工作如理货、送货、核实检查定单之类,什么购物网、Uber、共享自行车之类的行业聘用最多的就是送货、理货、司机、保安之类,薪酬难望上升,员工想向上流动更是难如登天。结果,绝大部份利润落入极少数网络巨企高层手上,社会整体没有得益,反而可能因贫富、资源分配太悬殊而令经济消费活动转弱。
美国经济学者Robert J.Gordon2016年出版了《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以大量数据点出电力、内燃机等第二波工业革命产物才是改善生产力、提升个人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实力飞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大幅改善,正是因为电力、汽车等普及化。可七十年代以后开始的所谓第三波工业革命包括电脑化、数据化对提升生产力的作用却相当有限,美国经济更出现越数据化生产力增长越停滞不前的困局。Gordon预言,千禧后出生的世代极可能是战后首批生活水平比父母差的一代。对新经济的无限憧憬真该收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