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图片来源:pixabay)
天宝二年(743),王维同王昌龄、裴迪等人一同游青龙寺、访高僧“昙璧上人”,众人咏诗,各做诗一首。这些诗记录于《全唐诗》中,因而流传,其中又以王维和王昌龄的诗作最为精妙。
本文介绍王维和王昌龄关于此次探访的诗作《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与《同王维集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五韵》。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唐肃宗干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诗、书、画都很精通,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有“诗佛”之称。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其诗又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青龙寺位于唐长安城新昌坊内乐游原上,极尽登临俯瞰之美。宋敏求在《长安志》赞曰:“北枕高原,南望爽垲,为登眺之美。”青龙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
唐代的多位皇帝十分尊崇佛法,佛教因而得到很大发展和兴盛。长安城的佛寺之盛,更是空前。唐代佛教之盛不仅在国内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对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影响极大。青龙寺就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寺庙之一。
事实上,大唐盛世,气象雄伟,是中华神传文化的鼎盛时期,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巅峰。佛教、道教空前兴盛,道教甚至被奉为国教。佛教、道教传播范围甚广,信徒人数众多。
大唐的众多著名诗人、文人信天敬神,他们大多信佛或者信道,敬读佛经或道经,参禅问道,打坐实修,许多人虽不出家但虔诚地在世俗中修行。翻开《全唐诗》,大唐诗人写下关于修炼的感悟和心得的诗作有许多,见证着佛教、道教在大唐的兴盛。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并序
(唐)王维
吾兄大开荫中,明彻物外。以定力胜敌,以惠用解严。深居僧坊,傍俯人里。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八极氛霁,万汇尘息,大虚寥廓,南山为之端倪;皇州苍茫,渭水贯于天地。经行之后,趺坐而闲,升堂梵筵,饵客香饭。不起而游览,不风而清凉。得世界于莲花,记文章于贝叶。时江宁大兄持片石命维序之,诗五韵,坐上成。
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源自《全唐诗》)
高僧“昙璧上人”已经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了,真性显露,他已经能从现实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受名利情的困扰,通达世外,洞彻事物的本质。他在禅定中,通过打坐实修,来克制情欲烦恼等这些外敌,定中生慧,慧悟大道,大彻大悟。此“智慧”乃成佛所需的特殊认识,是通过修炼而生之“慧”,非世俗之人所能具有。
高僧深居寺院,僧房能俯瞰临近的村庄。寺院所处环境如人间仙境,祥和静怡。四面八方的景物和地理方位: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八极氛霁,万汇尘息,大虚寥廓,南山为之端倪;皇州苍茫,渭水贯于天地。真是如意吉祥之圣地啊!
高僧“昙璧上人”往来于一定的地方,平时双盘打坐,入定修行。有法事,就在道场做佛事;也会招待来礼佛的世人和香客。寺院居于高处,坐而不起即可观览四方之景,气候清爽,即使没有风也自感到清凉。
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就是净土,高僧“昙璧上人”已得大道,我们写诗将此记录下来。诗人王昌龄和我在一起,他让我为大家写的诗作序言,我因此写了诗序,也写了一首五韵诗,为大家呈上。
从乐游原高处轩豁、宽敞的青龙寺望去,天空无边无际。坐在这里甚至可以看到南边路上骑马的人,远远的听到长安城传来的鸡鸣声。放眼望去,眇眇孤烟在远处升起,芊芊草木是如此的茂盛。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青山和错落有致的村庄,夕阳黄昏,太阳于五陵的西边缓缓落下。高僧“昙璧上人”的修行境界已经达到了不受世俗的欲求、妄念的侵染,心无杂念、心入空境,又怎么会为眼前的景物所迷惑?
如何理解“得世界于莲花”?
大乘佛教称佛所居住的世界为净土,据说佛有无数,故净土亦无数。《华严经》谓报身佛毗卢遮那所居之净土名莲花藏世界。据称,此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
唐译《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静坚固。”又莲华藏世界亦用为诸佛报身(修得佛果之身)之净土的通名。此句谓上人已得净土。《维摩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五韵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
(源自《全唐诗》)
青龙寺是出家修炼人的清净之所在地,翠竹青青、曲径通幽。寺院之外,碧绿青山,清幽雅静。修行人心无尘垢,清静无为。在寺院中,舒心安宁,让身处红尘的我们如此向往,真希望我们也能在这里修行,真是身在红尘、心在方外呀。
修行到高深的境界,能体会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实的、虚幻的,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被人间的名利情所迷惑、不执迷其中。人都有佛性在,如果能够走上修炼之路,通过修行,就能达到“圣境”,也就是解脱世间的一切烦恼,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不会被外物所带动,不会被名利情所牵绊。高僧“昙璧上人”就是这样的修行人,他修炼的境界已经很高深了,我们这一行就是来探访这位佛门高人。
佛门修炼之清静地,天香缭绕,晨钟暮鼓,敲醒迷中人!
何谓“圆通”?《三藏法数》卷四十六:“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
何谓“无有象”?佛教大乘空宗认为宇宙万象都“非真象”,既非真象,亦即无有象。僧肇《不真空论》:“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则虽象而非象。”
何谓“圣境”?即圆通。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修净行,便可“即身成佛”,解脱世间一切烦恼,故曰“圣境不能侵”。
结语
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昙璧上人”是一位得道高僧,他修炼的境界高深,已得大道。王维和王昌龄等人是专程探访,拜见高人。《全唐诗》所录的诗,记录了这次珍贵的探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盛唐的人心所向,那时人们注重道德,把修炼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信佛信道在民间极其广泛,社会的精英阶层普遍修炼,这是当时的主流。这也许是大唐能够成为中华盛世朝代的一个原因吧。大唐,那个天朝盛世让无数后人追忆、魂牵梦绕!
读王维和王昌龄的诗,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盛世朝代,而且让人对修炼心生向往,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至高境界。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参考文献:
1.《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
2.《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