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9年2月9日讯】2018年,是P2P九死一生的特殊年份。这一年,在金融强监管和经济下行的双重挤压下,P2P苟延残喘。短短一年时间,数以千计P2P平台“爆雷”坍塌,数以万计投资者血本无归。P2P商业模式遭到社会各界广泛质疑。血洗之后的P2P,究竟还能撑多久?
一、P2P经营逻辑之变
P2P全称Person to Person,原意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小额借贷交易行为,其交易通常需要第三方网络平台撮合达成。
从经营逻辑上看,P2P平台属于从事个人对个人借贷业务的金融信息中介。借款人在P2P平台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借出者根据借款人发布信息,通过平台自主决定借出金额。P2P平台作为委托管理方收取手续费佣金。
理论上叫得叮当响的P2P信息中介,历经数年野蛮生长,逐渐异化为金融信用中介。P2P平台以借贷项目为标的,利用小额高息吸引客户投资;再由P2P平台将募集资金投资相关项目。P2P平台一手吸收存款,一手发放贷款;P2P摇身一变,由委托借贷信息中介变成网路借贷信用中介。“信息”与“信用”一字之差,经营逻辑却天壤之别。
二、P2P究竟靠不靠谱
有人将P2P戏称为“骗(P)了又骗(P)”。一定程度反映出社会公众对P2P行业的风险认知。P2P行业风险高发的主要原因:
(一)行业准入不严。P2P之所以泛滥成灾,很大程度源于地方金融监管空白。由于监管主体责任不明,大部分地区P2P行业准入把关不严,造成P2P行业鱼龙混杂。什么平台都可以放贷,什么机构都可以理财。以金融科技之名,行高利贷之实,严重扰乱社会金融秩序。
(二)风控能力不强。P2P贷款客户大多为银行渠道无法满足的社会低收入群体,普遍缺少抵押,没有稳定收入。而P2P风控审批游离人行征信系统之外,缺乏官方权威征信支持;只能靠采购外部数据,简单逻辑画像判断,其中:不乏虚构交易场景,虚假包装借款人信息、违规自融等违规情形,有的甚至异化为庞氏骗局。
(三)标的监管不实。P2P平台挂牌标的资产多为房贷、车贷、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票据抵押业务等低风险项目,资金借贷理论上是一一对应,全程监管。而实际上,P2P项目融资信息并不透明,资金监管帐户形同虚设,自融和变相自融的现象相当普遍。
野蛮生长和粗放经营为P2P平台爆雷、跑路埋下风险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共有1168家问题平台,90%以上P2P平台将面临清盘退出压力。
三、2019,P2P还能撑多久
P2P平台跑路、爆雷事件频发,一定程度引发社会信用危机。P2P发展态势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2019年,P2P究竟还能撑多久,需根据多方因素,综合判断。
(一)监管备案延期。2018年4月监管部门明确表态P2P备案延期;7月央行潘功胜副行长提出“再用1-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预示P2P备案再次推延。P2P备案一而再,再而三拖延,说明P2P备案时机还不成熟。相信,99%的P2P或将等不到监管备案的到来。
(二)行业监管导向。2019年1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实P2P网络借贷合规检查及后续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完成行政核查P2P平台,需逐步完成实时数据接入。对于不配合P2P平台,将逐步予以清退。《通知》还明确提出两个“三降”确保目标:一是确保辖区P2P平台总数、业务总规模、投资人数实现“三降”;二是确保每家P2P平台投资者数量、业务规模以及借款人数实现“三降”。行业监管导向已经明确,P2P行业退出已是大势所趋。
(三)外部市场环境。受经济下滑和监管趋紧影响,2019年P2P平台经营将更加艰难。一方面越来越多社会投资者远离P2P;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监管切断信托、保险、基金、银行等融资外援,P2P平台陷入进退两难窘境。
2019年,P2P还能撑多久?从P2P行业监管趋势看,落实“三降“、良性退出、风险出清仍是2019年P2P监管重点。P2P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迟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