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圣——李时珍。(网络图片)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中国古代明朝著名药物学家。他翻山越岭,走了上万里路,实地考察,不耻下问,历时二十七年着《本草纲目》一书,在1578年写成初稿,今尚传称于世。这部旷世名著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书中编入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品374种,并附有药方11000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此外,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和《五脏图论》等十余种著作。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他认为开了“天目”、能够“内视”的人(“返观者”),能够看见人体的经络脉道(“内景隧道”)。
李时珍继承家学,其父李言闻也是当地名医。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李时珍在科举考试多次落第之后专心学医,成名之后又辞去太医院的医官职务归家专心著书。当时医学家们代代相传的《本草》,从神农氏所传下来的只有365种,梁朝陶弘景所增加的也同他一样,唐代苏恭增加114种,宋朝刘翰又增加了120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等人,历代先后增加补充共1558种,当时的人们认为已经非常完备了。然而种类既繁多,名称又多不统一,有的是一种药而分为二三种,有的是二种药而混为一种,李时珍对此很不满意。于是到处搜寻广泛采集,删除种类繁多混杂,而补充缺漏的药物,参阅医药书八百多家,经过三易其稿终于成书,取名叫《本草纲目》。新增药物374种,整理为16部,合计52卷。从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中华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放弃科举专心行医 遍访名医完成巨著
李家世代业医,其祖父是“铃医”。其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当时,民间的医生社会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也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此后被武昌的明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著书。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
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蒐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又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方。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出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了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观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完成巨著。
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力排众议开棺救母子 料事如神活人断其死
一次,李时珍在路上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瘀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经死了,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亲口尝试曼陀罗花 多次试验自创解药
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结语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全世界五大洲。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