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形同陌路,有时跟妈妈以前的经历有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文/吴娟瑜
孩子若从小有社交孤立现象,没有能力与人交谈,也无法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看来自视高人一等,其实是苦闷焦虑,仿佛独行侠、局外人,到社交场合感到別扭,进到人群恨不得钻个地洞消失。
有位妈妈就是碰到疏离感的女儿,无论如何请求原谅,读大学的女儿就是不回call,line她也已读不回,仿佛从来没有这个女儿的存在;而妈妈几经对谈后,她看清女儿原来正在复制妈妈的成长模式。
“吴老师,我的女儿不理我,我做错了什么吗?”正当我要离开演说会场,一位妇人腼腆地靠近,我关心地问她:“怎么啦?说给我听!”
刹那之间,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女儿自从考上大学离家后,绝不和妈妈碰面,无计可施的妈妈只能询问老公,才能略知一二。
“她为什么如此对我?”妈妈问我,我发现她弄错方向找答案,立刻转移她的重点,“你需要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那样对待她?”
女儿可谓“受虐儿”长大,十多年成长过程,受尽妈妈的欺负。当时“儿童人权”尚在萌芽,女儿不懂得向113家暴专线求助,一直忍到国中毕业。
妈妈出身偏乡,父母又重男轻女,在那样的家庭,她每天要做家事、喂猪、清扫鸡寮,她和兄长无话可说,学校也没有好朋友,父母更不理她。
长期缺乏与人互动的经验,妈妈常感觉到被排挤、被霸凌,高商毕业后,进到一家工厂担任会计,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父母安排相亲,她懵懵懂懂地进入婚姻,这时她发现大她10岁的老公是个封闭寡言的人,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中,她必须照顾年迈的公婆。
怀孕后,在公婆、老公的要求下,她被迫辞去工作,连办公室的同事也少有联络,每天在家庭、医院之间奔波,疲累烦躁的时候,女儿成了她的出气筒。
女儿如果碗没拿好,泼洒了汤汁,或是碗没洗干净,抑或是回应慢了点,她都找得到理由打她。
她最常对女儿说的话是:“你没看到我这么累吗?你一直给我惹麻烦。”
女儿从小不敢跟爸爸说,阿公阿嬷自顾不暇,直到女儿国中三年级,她还是可以借口考试分数不到标准而揍她。
女儿在家一样沉默寡言,但是非常用功,成绩优异的她,最终考上第一志愿,第一天穿上校服背起书包准备出门前,突然转身对着妈妈说:“从今天起,你不──可──以──再──打──我。”
仿佛从身体内硬拚出来的大声,正在客厅整理书报的妈妈受到惊吓,看到女儿变成一个巨人,高高大大地站在门口,眼神充满了恨意。
女儿考上大学之前,母女在家形同陌路,她煮好的饭菜,女儿不一定吃,我行我素的老公也帮不上忙,这时妈妈接触到成长讯息,她回首前尘,看到自己原来错得离谱。
母女形同陌路,有时跟妈妈以前的经历有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家长盲点〉教养过程 被复制
妈妈有着她个人成长上的盲点,她潜意识的恐惧是──如果在这世界上我不受欢迎,为何把我生下来?疏离感是怎么发生的?为何没有人及早助我一臂之力?
“有些孩童不是天生就消极被动,是因为父母的关系使他们无法发展出个别性”,在《重建生命的内在模式》一书中这样提到。所谓“父母的关系”,指的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陪伴不足”或“错误对待”,使得孩子错失良机,没有学到与人为善的沟通技巧,没有建立群我的良性互动,更没找到被看重的成就感。
哭泣的妈妈知错认错,她明白自己得不到正确引导,如今,又把不当的模式复制到女儿身上,女儿也变得冷淡、逃避、退缩。
〈家长笔记本〉打破疏离 妈妈加油
如今这位妈妈很勇敢地为了母女关系而努力成长,她渴望得到女儿的谅解,愿意重新让女儿享受幸福,感受到妈妈的爱。
暂时得不到女儿谅解,妈妈可以怎么做呢?我建议她:
第一、到有孩童的慈善机构做社会服务,重建“给出爱”的学习,打破童年以来的疏离感。或参加成长团体,得到心灵纾解的出口处。
第二、写心灵笔记本,每天写出想和女儿沟通、分享的话语,这些记录的文本,总有一天会让女儿看到,让她体会到妈妈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