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撬不开金铙。图为清代佚名绘《西游记》第六十五回图画。(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上古时期,伏羲大帝住世时,在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有龙马浮出,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大帝仰观天象,俯察地法,推演出先天八卦,结束混沌朦昧,打开中华文明渊源。
由此,源于古典孕育的龙马精神,在神州大地留下潇洒昂扬,神采骏逸的刚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深涧遇龙马
在小说《西游记》中,也有一段龙马的故事。
悟空随唐僧西行行至蛇盘山鹰愁涧。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朔风凛凛,滑冻凌凌。迭岭层峦峻山险恶,前行之路布满悬崖峭壁崎岖难行。
师徒二人来到涧水边,观看景致,不料从涧水中陡然窜出一条龙。悟空眼疾手快,立刻就把唐僧抱起飞到高阜上。瞬间移动了地方,唐僧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何事,悟空就已经肯定的对唐僧说,我们的马被那涧水的龙吃了。
悟空的回答超过了唐僧的认识能接受的范畴,不由的说道:“徒弟呀,那厮能有多大口,却将那匹大马连鞍辔都吃了?”唐僧认为那匹大马是惊张溜缰,跑到哪个山凹里了,他让悟空再仔细看看找找。
悟空的这双眼睛,白天能看一千里路吉凶。像千里之内,蜻蜓展翅,这些小事他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这双眼睛,怎么也看不到那匹大马。因此悟空断定,白马被龙吞了。
唐僧一听白马被吃了,马上泪如雨下:“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这只大唐的雄鹰,当下似乎被一匹马折断了翅膀。唐僧一会儿要马骑,一会儿又担心妖怪害他,死拽着悟空不放。唐僧的无厘头惹的悟空暴喊如雷:“莫要这等脓包行么!”,又万分恼怒他:“你忒不济,不济!”
这位“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的大唐圣僧,此时此刻面临的难题又是什么?此涧的本身就是答案。
悟空和小白龙打了几个回合,小龙难以招架,于是将身一幌,变作一条水蛇跑了。悟空当时急的七窍冒烟,直接念了咒语,召来土地和山神询问。这两位神祗告诉大圣说:“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之所以名为鹰愁陡涧,因为涧水太过清澈,能照到自己的身影,鸦鹊飞过认为是同群之鸟,常常不由自主身掷于水中,因此鸦鹊都不敢飞过。
接着土地讲道:“大圣不知,这条涧千万个孔窍相通,故此这波澜深远。”原来思无邪的力量,能使千万个孔窍相通相连,无邪的一念都能形成深远的波澜。
龙马精神之寓意
人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成就。西天之路万里之遥,艰险坎坷,磨难重重,非是普通的凡马所能经受,所以就需要真正的龙马。小说中菩萨讲道:“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
《西游记》中讲到,具备龙马精神的前提,首先要约束奔腾的意马,使思想清澈无邪;无邪之心能使人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也只有无邪,才能使身体内千万个孔窍相通,形成深远的波澜,推动人心不懈的勇往直前。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这一章回的中心,就是告诉唐僧,他心中那匹奔腾的意马,已经阻碍了他的进程。要想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惟有真正的龙马,才能加持他继续西天取经的意志。
落伽山山神变作一位老者奉菩萨之命,赠送给唐僧一副新的马鞍。老人说:“我那里倒还有一副鞍辔,是我平日心爱之物,就是这等贫穷,也不曾舍得卖了。”鞍辔看似寻常之物,其中蕴含着很大的寓意。落伽山山神是想告诉唐僧,约束自我,不懈怠意志,是他珍藏一生的心爱之物。无论多么贫穷、困苦,他都不曾卖掉。他也是借此叮嘱唐僧,也惟有约束自我,才能降伏心中那匹奔腾的意马,获得真正的龙马精神,到达最终的目标。
悟空的升华展于诗中
悟空原本没有对才子佳人向往的这根弦,也没有吟诗作乐、谈小资之调的文雅纤弱。他的人生字典没有太多的世俗,在最初的取经之路上,悟空和人打交道的方式,惟有金箍棒。
但随着境界的升华,悟空渐渐的能吟出卓有风采的诗句: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唐僧看到山势巍峨就恐惧惊惶,以为会遇到什么妖怪,于是神色慌张,心神不宁。悟空见状,就脱口而出念出了这四句诗,悟空提醒唐僧:“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他劝唐僧不要胡乱猜疑,神思一旦不安,就会远离大道。
小说中描写到,自从唐僧得了真正的龙马,马上是“径投大路,奔西而去”。吴承恩以一句诗讲道:“广大真如登彼岸,诚心了性上灵山。”当人有了真正的龙马精神,其心意至大至广,犹如登上幸福彼岸;心地至虔至诚宛如身临灵山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