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有眼下蝗虫雨,冲着酷刑暴政而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群大约四千亿只蝗虫的先头部队已经趋近中国边界,中国大陆正面临着“蝗军”侵入的风险。更惊人的是,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表示,这次蝗灾初期已经失控,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6月,蝗群规模则可能增长至当前的500倍。“蝗军”造成的缺粮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的恶梦,蝗灾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灾害之一。回顾中华文化是怎样看待蝗灾的?“蝗虫行军”好像也有感应,它们对一些地方“敬而远之”,根本不去骚扰,这是怎么回事?值得我们来回溯一下。
蝗虫结群而来,古来就声势赫赫,名载古籍。古代字典《尔雅》说:“食苗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四蝗虫名也。”《说文》中又加上一种:“蝗,螽也”。就说螟、螣(音同“特”)、蟊(音同“矛”)、贼、螽(音同“中”)这五种虫都是蝗虫一族的。翻开史册看看,蝗虫过境带来的蝗祸、蝗灾很多,多发于春、秋两个季节。一群蝗虫可能有几千亿只,是人类总人口的几百倍,蝗虫过境,堪比大军压境,黑天黑地,一下子能把田地里辛苦种植的五谷作物一扫而光。随着蝗灾逼近中国的新闻又起,不禁想起历史上一件“雨螽”(即下蝗虫)的大事记。
天人感应下蝗虫雨
《春秋》三传、《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一件“雨螽”[1]的历史大事,在春秋时期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秋天,宋国境内下起蝗虫雨,蝗虫遮天蔽地,天上飞的、落地死的,如雨势纷纷,下个不停。因为禾谷被吃尽,灾情非常严重,这么多正史都破例记载了这灾异。
发生这样剧烈的蝗虫灾,造成严重缺粮后果,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到人命系于天。圣贤察觉到天象与人事间有深切的互动对应关系,就是说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
汉代大学问家刘向《洪范五行传》解说了蝗灾对应人事的成因有几大:因为刑罚酷虐残暴,因为贪心无厌,因为兴师动众征伐作战。(《洪范五行传》:“春秋之螽(蝗虫)者,虫灾也。以刑罚暴虐,贪叨无厌,兴师动众,虫为害矣。”)刘向认为宋国“雨螽”是一种“天人感应”现象,这场灾异起于宋当权者“暴虐赋敛之应”,为政者专横跋扈杀人不当,暴虐刑重,对百姓则连连征收赋税,一点都不手软,更不顾人民死活。
蝗灾和“天人感应”有关吗?倘若这个现象真是应验了“天人感应”,那么在父母官贤良清明的地方,是否没有蝗灾呢?来搜找一下史册,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蝗虫敬避贤明清官
东汉王充的《论衡》说,世人流传这一件事:南阳卓公当缑氏(现在河南洛阳境内)县令时,蝗虫不入县。因为卓公贤明又至诚,所以灾虫不入他的境土。
《广州先贤传》记载,交趾人黄豪,任外黄县令(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克己爱民,先他后我。县令黄豪俭用省吃,穿粗布衣,不食肉只吃便宜的菜,所得的俸禄全部用来救济贫民,县境之内和乐泰平。当时邻县蝗虫为灾,独独外黄县没有蝗灾,年年谷物丰登。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了类似的事证,吴郡人徐栩为官非常清廉,爱民如子。当他在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小黄县当县令时,陈留郡遭了大蝗灾,然而这些蝗虫经过小黄县时,都不停留,不聚不集不吃禾粮。当时刺史责备徐栩不治蝗灾,徐栩申诉无用就辞官以告清白。当他辞官后,蝗虫竟然又回来了。刺史终于明白详情,向他谢罪,令他复官治理小黄县。当徐栩回到小黄县当县令时,蝗虫又全部飞走了。
再看贤吏怎样治蝗灾。《东观汉记・传七》记载,马棱当广陵(今江苏淮安市境)太守时,郡界常有蝗虫伤害谷物,使得谷价连连高涨。马棱治理地方有威德,他查察郡内的官吏,上奏罢免了贪污的盐官,赈济贫弱,减轻赋税,让广陵地方百姓安居乐业。他又兴复池塘、湖泊的生产,让人民收入好起来。就这样,蝗虫飞入海,不再危害地方了。
蝗虫敬避孝子
蝗虫不仅敬避清官的治地,蝗虫也敬避孝子的耕地。《陈留耆旧传》有这一记事,说陈留耆老高慎的儿子高式非常孝顺,供养父亲尽心尽力。永初年中,蝗虫为灾严重,不过蝗虫好像识得孝子似的,独独不食高式种的麦子。
无独有偶,汉和帝时也有蝗虫敬避孝子贤官的故事。《孝子传》记载:魏连事父至孝,任昌邑(今山东境内)令。百姓爱戴这位孝子长官,也受他的感化,变得诚实不欺。那时虽然遭遇到大蝗灾,然而在他们的县境之内年年丰收。
由此看来,蝗虫结群声势赫赫而来,是冲着酷刑暴政、贪心无厌、征伐争战而来。古史有明监,告诉我们后人,尤其是现代人“天人感应”的道理。贤吏清官、至诚孝子受到上天赞扬,蝗虫也敬而远之,这些例子都是史监。在史书《东观汉记・梁福传》中说:“灾蝗当以德消,不闻驱逐。”实话实说,说中核心的好话!记住好话会让人受用无穷。
资料来源:
《史记》、《汉书》、《春秋谷粱传》、《春秋公羊传》、《洪范五行传》、《艺文类聚.灾异部》、《太平广记》、《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