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用工作来逃避情绪。(图片来源:Adobestock)
J先生是一位公务员,个性积极向上。他从小在贫困家庭中长大,渴望能够摆脱贫穷。J先生认为,想脱贫就得出人头地。身为低阶公务员的他,比任何人都还要勤奋工作,每天最早上班,也最晚下班。即使下班,脑海里想的也都是工作的事。也因为这样,他获得升迁机会,爬到更高的位置。
然而,他的人生却遭逢意想不到的困境。家庭关系面临严重危机,太太说她再也无法和J先生一起生活,孩子们也因为经常和父亲起冲突不愿回家。J先生想不透,自己为了家人这么拚命,不喝酒也没有外遇,赚钱也都拿回家,太太和孩子却对他厌恶至极,指责他的不是,让他气得说不出话来。J先生最后和太太以离婚收场,必须独自扶养照顾孩子,于是来找我谘商。
J先生是权威型的人,鲜和太太聊天,就算聊天也很容易动怒。孩子们只要做错事,总是不听他们解释就先发脾气。谘商过程中,J先生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自己,也才痛彻心扉的体悟到,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J先生像是对我抗议一样,哭诉着为何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这些。J先生开始深入自我探索,察觉到自己过去完全忽视内心的感受,总是把心封闭起来。
只要一有情绪,他就会否定情绪,因为他认为有情绪的人是弱者。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他想起小时候穷困不堪的回忆,承受着别人鄙视的眼神,才会产生这样的信念,他看见了童年时内心的羞愧感。
经历自我探索的过程后,J先生觉得自己仿佛重生,还说现在的他或许能和太太重新开始。后来,他和别的女人结婚,把生活重心放在经营家庭关系,在工作上也有更好的发展。J先生在人生的危机中学到惨痛的教训。
用工作逃避情绪
很多人跟J先生一样,试图用工作来解决(逃避)压抑的情绪。因为正视不舒服的情绪,令人感到痛苦,宁愿用工作来麻痹自己。
社会氛围似乎也鼓励我们这么做,在凡事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中,认为情绪是棘手的障碍物,必须要严加管控,不能让“不重要的情绪”搞砸了“重要的事”。工作时,如果被贴上“那个人很情绪化”的标签时,通常对自己不利。反之,喜怒不形于色、冷静行事的人,会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人。
用工作自我麻痹的人,压抑在心中的情绪类型不同,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同。像愤怒因为带有攻击性,很容易会把一切视为战争。拚命工作可能是想借此赢得打败对手的成就感,认为如果不拚个你死我活,就无法在职场中生存。
如果是内心孤单的人,会很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想透过努力工作赢得认同,从团体或他人身上找到归属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一味迎合对方。这样的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遭人利用。
而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工作时会尽可能避免冲突发生。害怕与人发生争执,宁可把工作都揽在自己身上。与人相处时不想让任何人失望,也不想引起纷争,经常陷入纠结的三角关系中。
虽然用工作逃避情绪,某种程度上看来似乎可行,但终究会失败。因为就算压抑或逃避情绪,情绪也不会就此消失。
本文整理、节录自金容太(김용태)《你明明心好累,为何还装作无所谓?》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