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最终选择南京为首都。图为南京的民国政府总统府。(网络图片)
国父孙中山为何要坚持定都南京?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像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洛阳却也是有山有水的好风光,亦算有险可凭,况且历来就是古都。东晋的京都南京,号称石头城,虎踞龙盘,扼江而挡北方,自然是风水宝地。北宋的京都汴梁虽地处中原,但无险可守,金兵南下,一举就把北宋灭亡了。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但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目的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兵马,不得不如此。
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关于都城的选择,多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位置适中、交通便捷,而且地势险要之地。孙中山开始选择的首都地点并非南京。
孙中山首选武昌为首都 后根据新形势建都南京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887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第一选择,应是武昌。
1902年,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说,“金陵犹不可宅。”意思就是说,南京不可做一个国家的首都。他认为,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除此,他还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孙中山和章太炎首先考虑的定都武昌,其理由是关中、洛阳等地自然环境已经不如古代,而武昌扬灵于大江,东可控江浙,北望襄樊振抚河洛,靠着铁路交通,而北达长城,南理两粤,这是石头城的南京所达不到的。他们还认为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难以制远,实为失策,也是灭亡的一大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说来说去,最中意的首都是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并得到章太炎的支持。因此,将首都设在武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多数省份都主张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武昌。
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全国,呈请己脱离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权代表赴武昌设立临时政府。然而,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而当时革命党人的政治基础在东南沿海,江浙革命党人就主张将新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为此,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但是,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于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两日后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
12月12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在以同盟会委员为主的参议院“国都”问题时,又出现了南京与北京之争,主张建都北京的竟有20人之多,而主张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
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看到如此新形势,就放弃了将首都设在武昌的考虑,反而支持定都南京的主张。在参议院多数人投票反对定都南京之后,经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和劝说,参议院复议时才确定在南京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