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1年9月29日讯】近期,中国的出口表现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5月以来,新出口订单与出口总额的表现出现明显背离,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下行,但出口金额增速保持非常高的韧性,两者的背离让市场感到困惑。
近期笔者做了一些访谈调研,部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出口企业表示“近几个月过的并不舒心”,跟去年下半年明显不一样。
宏观指标和微观感受出现了明显背离。我们不禁要问:出口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好,为什么PMI的新出口订单在下降,出口企业的获得感在下降?如果不好,为什么出口增速还是这么高?
出口扩张的两个基本因素:量和价
出口金额的扩张,无非是两个因素,量和价。出口的东西数量多了,或者出口的东西更贵了,或者兼而有之。需求好的情况下,量和价往往会同时起来。但在需求不好的时候,如果生产成本足够高,价格就很难被打下去,所以逻辑上也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出口金额增速。或者说,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把价格抬得很高,那么单纯是价格的变化就可以带来出口金额的增加。区分量价的意义何在?
对制造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流水,其次是利润,而保证流水稳定的主要是规模,不是单价。考虑这样一种情况——生产成本上升带来了出口价格增加,进而体现为出口金额的扩张。
这种情况下,微观企业的流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因为订单反映的生产规模没有变化;同时,其利润可能还会被压缩,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未必能够全部转嫁到终端价格中。此时,出口规模扩张和企业实际感受之间就形成了反差,即出口扩张没有带来出口企业的经营改善。
以钢材为例简单说明一下思路。2021年8月,钢材出口数量是505万吨,同比增速是37.2%。出口金额是72.9亿美元,同比增速是119%。然后用2021年和2020年8月的数据,计算钢材的单价同比增速,约60%。由此可知,8月份钢材出口金额的同比增速中,至少有5成是来自单纯的价格上涨,还有3成是来自数量的增加。由于量价增加的都比较多,量价效应也能解释一成半的出口规模扩张。
进一步,2020年8月,钢材出口金额占总体出口金额的比重是1.41%,并不大,但是由于增速高,2021年8月仅钢材出口一项就拉动了整体出口增速1.68个百分点。进一步,单纯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就带动了全国出口0.84个百分点。如果再把部分量价综合效应考虑进来,那么仅仅钢材价格上涨这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8月全国出口同比增速25个百分点中的1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4%。
2021年3月以来,价格效应在逐渐提升,且7月和8月有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数量效应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根据测算,8月份25%的出口增速中,有15个百分点实际来自单纯的产品涨价。从对增速的解释力来看(效应/实际增速),价格效应的解释力在7月突然增加,7月和8月价格效应对出口增速的解释力超过60%。
6512类产品出口增速与总体出口增速的对比(作者博客)
综合数据表明,本轮出口的规模拐点或许已经在6月出现,只不过被价格因素所掩盖住了。而数量效应在6月之后的衰减速度非常明显,表明价格效应并非来自强劲的需求,而是来自成本端的快速增加,这与年初至今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相吻合。而即便是上游产品价格在上涨,由于量没有增加,最终体现到利润层面,也是差强人意。正如上文面举的例子,钢铁价格涨幅如此之大,但钢铁行业的利润7月的同比增速只有10%,这是钢铁价格上涨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成本端的增加。钢铁尚属于中游行业,下游行业的情况恐怕更为严峻。
除了生产成本的增加,运费或许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运费是否体现在出口金额中,取决于外国进口商是自己找货运代理,还是直接将资金打给国内出口商。具体有多少运费能体现在最终出口金额中,我们不得而知,但即使运费只占出口金额的2%(这或许显著偏低了),由于运费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3倍,对总体出口金额的拉动效应也不容易小觑。毕竟像今年这样如此异常的运费飙升,是过去十几年都没有出现过的。
综上,7月以来出口的“亮眼”表现中,实际上蕴含了相当程度的价格因素,而这部分价格因素主要来自成本增加,而非需求带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来讲,增加的成本中,部分来自生产成本的上升,部分来自运费成本的上升,而这两者又与各自面临的供给扰动密切相关,同样不是需求端可以解释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