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从发现的史前文明遗迹看,从远古时代的地球就一直存在着人类高度文明,而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也都因为毁灭性灾难而消失。
考古学界已经发现许多地球周期性灾变的证明,并根据已有的资料推论:地球大约在5亿年内经历了5次毁灭性大灾变,使当时的人类文明毁灭殆尽。
降临地球的各种灾变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来星体(包括陨石,彗星)撞击、大陆板块的升降、气候突变等等,而许多灾难是多种因素并存。本文将论述外来星体撞击地球导致人类文明毁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发现。
外来星体撞击地球
外来星体即人们所指的来自外层空间的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型星体,小行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近地点均位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轨道的内部。1932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取名为雷蒙斯(Reinmuth)。1937年,另一颗称为赫尔穆斯(Hermes)的小行星从离地球只有8千公里的地点越过。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共发现了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100多个,其中一些直径甚至超过10公里。
1978年发现第一颗大型小行星,取名为赫普海斯(Hephaistos),另一颗称为阿莫(Armor)的小行星直径接近39公里。科学家最为熟悉的小行星是陶塔提斯(Toutatis),该星体在1992年以很近的距离飞越地球。陶塔提斯外形象土豆(类似于哈姆蕾彗星)。
上世纪50年代前,科技界并没有对外来星体引起重视,天文学家也没有探讨外来星体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50年代中,伊曼纽尔·维利科夫利(Immanuel Velikovely)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提倡他的外星灾变论。他不仅用外星大灾变论来解释地球地质生态变化,而且认为历史上曾发生过外星体导致的大规模灾难。
多年来,科学界对小行星的研究方兴未艾,1983年科学家用IRAS卫星天文望远镜发现了许多小行星。据估计,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有2千颗。
小行星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小行星的近地点位于地球轨道之内,因此会周期性的穿越地球轨道。轨道相交并非意味着与地球相撞,在通常情况下,当小行星穿越地球轨道时,地球离相交点很远。但是,也存在可能地球离相交点很近的时候。当小行星近距离飞越地球时,可能就与地球相撞,从而导致地球出现毁灭性的灾难。
为了定量测算一个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对地球生态、大气、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科学家模拟了一个典型的小行星,其直径为1.4公里,颗粒密度每立方厘米3.3克,相对速度每秒25公里。该小行星能量相当于一百万个百万吨级的氢弹爆炸释放的能量,当小行星坠落地球时,在空气中将形成一个瞬时气孔并产生热压波。热压波将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外传播,周围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生物将被完全毁灭。
如果小行星撞向陆地,一部分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壳,引发全球性的地震。约80%的能量消耗在撞击陆地表面时形成陨坑、把灰尘推入大气层和使小行星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气尘埃量远远超过历史上最大的塔波拉火山爆发产生的灰尘量。
火山爆发产生的大气灰尘通常带有能量很少,而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灰尘带有非常大的能量,从而能迅速向大气层周围扩散,几千平方公里的尘埃被压进同温层,最后完全封闭了整个地球,隔开了太阳,造成全球性的气温剧降。低纬度的尘埃需要大约6个月的时间才能自行清除,而整个大气层的尘埃则要3年左右才可完全消除。
然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面积的四分之三,大多数小行星坠落海洋。1987年,在北大西洋湾发现了第一个海底陨坑,直径达45公里,撞击的小行星直径约2∼3公里。如果小行星撞向海洋,在空中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海中将形成暂时陨坑(即水中陨坑),接着会发生海啸、地震,海底将形成陨坑,导致全球灾难性的海啸和洪水。考虑到海洋平均深度只有3.7公里,小行星将可能破开海水,直接撞向海底,使海底岩浆喷发出来,就像海底火山爆发一样,岩浆喷发带出大量的热,蒸发大量的海水,热水蒸汽又被风吹向整个地球表面,使全球气温大幅度上升。奥地利地质学家亚利山大和图尔曼(Alexander&Tollman)发现了7处海底陨坑,分别位于墨西哥、智利、挪威、格林兰、斯里南卡、南中国海等地。
以下是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几个实例:
恐龙的灭绝
恐龙曾是地球6500万年以前广泛存在的动物,科学家在全球不同地区均发现了不同种类恐龙化石,并发现人类曾与恐龙同时生活的证据。
在秘鲁岩洞发现了上千件2亿年前的经过雕刻过的石制艺术品,其中一些绘有令人吃惊的图案。远古时的飞行员正在一群恐龙的上方操纵一种奇异的飞行器,一群人正在用斧攻击并制服恐龙。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Glen Rose的拉克西河(Paluxy)河床中发现有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十八英吋半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显然不是假冒的。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层还发现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铁锤,有一截手柄还紧紧留在铁锤的头上。这个铁锤的头部含有96.6%的铁,0.74%的硫和2.6%的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变成煤。要想在短时间内变成煤,整个地层要有相当的压力,还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才行。很显然,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类曾经与恐龙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
但是,科学家发现恐龙这种动物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阿尔维芝(Alvarez)等人认为一次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分隔白寅纪和第三纪沉积物的沉淀层。这层沉淀层包含高于正常含量数百倍的铱。铱是地球上非常稀少的金属,但在外层空间星体中,如陨星和星际尘埃中却很多。同时还发现,沉淀层还包括很多石墨碳,估计是因小行星际撞上地球后导致高温,地球表面的植物和化石燃料被高温点燃,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大火,从而形成大量的碳。科学家认为那次小行星碰撞的地点在现今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盆地,范围涵盖从加勒比海直到尤喀敦半岛,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直径为300公里的郧坑,周围被喷出的沉积物所包围。
通古斯大爆炸
最近一次坠落地球的小行星是著名的通古斯(Tunguska)星体。1908年6月30日上午7点17分,西伯利亚中部斯通利.潭古斯加(Stony Tunguska)河流域上空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方圆1000公里范围内可以听见爆炸声,高达20公里的火光柱从地上升起,400公里外还可看见。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树被以奇怪的方式烧毁。爆炸前,人们在中国西部上空看见一束发光体。爆炸后的连续几个晚上,欧洲和西亚天空出现不同寻常的明亮,人们不需要人工照明即可看报。
前苏联地质学家库利克(Kulik)曾于1927年对这次小行星爆炸作了实地勘测,现场未发现爆炸星体碎片,很显然星体在空中被气化。但找到一些奇特的、黑色、发亮的金属球体和直径约100米至200米的陨坑。金属球含大量的碘、镍、钴和其他典型的在外星体内高含量的金属。科学家对南极冰川分析也发现高含量的碘等金属,沉积时间几乎在同一时期。因此推论南极的碘等金属是由于通古斯加星体爆炸后形成的气化灰尘在地球同温层扩散后沉积所致。据估计,通古斯加星体爆炸后全球总共降下了约7百万吨尘埃。杜克(Turco)等人测算,通古斯加星体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00个百万吨级的氢弹爆炸的能量,产生了约3千万吨氧化氮(Nitric oxide),吸收了30%的同温层臭氧。
亚特兰第斯的毁灭
亚特兰第斯(ATLANTIS)曾是一个具有高度人类文明的大陆,其面积大于亚洲和利比亚的总面积,位置横跨地中海、大洋洲、欧洲和非洲,其确切地理范围仍有争论。据记载,亚特兰第斯统治西方世界长达9000年,记载中亚特兰第斯文明有发达的港口,现代化的城市,河流,平原,高山和森林,平原面积达400X600公里,那时人们已有飞机,船舶、通信设备等等,在当今许多民族中流传着关于亚特兰第斯大陆的种种传说。该大陆却在大约1万2千年前因一场大洪水灾难中消失。
根据有关那场大洪水情节的描述,埃米罗(Emilio)认为导致亚特兰第斯大陆消失的那场大洪水就是小行星坠落海洋引发的,巨大的海啸横扫美洲、欧洲和非洲,贯穿数千公里至亚马逊流域和沙哈拉,所到之处不仅城市被夷为平地,连废墟也被刮走,使人们无法追综其痕迹。岩浆爆发后引发的大洪水严重破坏了欧洲、北非和中亚地区。气温上升导致冰雪溶化,抬高了海平面达60米,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海岸线,这就是亚特兰第斯消失的原因。
虽然科学家对小行星研究兴趣与日剧增,然而限于现有的科学水平,人的科学观念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他们对小行星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实际上,许多科学家也认为,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来探测浩瀚的宇宙几乎是不可能,因为人太渺小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只是一种人们能看得见的表面现象,研究其运行轨迹也仅仅在浅层次上去认识,其真正原因却是人们所无法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