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家者,必须考试合格,获得了政府授权的“度牒”,才算得上是僧道。
漫漫历史长河,无不在讲述着修炼、出家人、神、佛、道与人的关系,而古人向来信奉神佛、信奉“天人合一”,因此民间对于修炼人可谓是无比尊敬,这对现代人而言,是难以想像的事情。既然古代社会存在这样的氛围,那么对出家人或修炼人的要求也就高了。古代社会是不能随随便便就能出家去当僧人、道士的,需要参加考试,考佛法,考德行,考试合格才能拿到“度牒”,之后才可以前往寺庙、道观中修行。如果没有度牒,寺庙与道观为其剃度是犯法的,要受朝廷法律的处分,而且被剃度了的出家人还会被要求还俗。
不过,“度牒”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一定要取得这个东西才算正式出家了?
“度牒”就是政府允许你出家的文件,因为成为僧人、道士后,是可以免除赋税和劳役的,绝对不是说你想出家就能出家,一切都必须符合条件的。“度牒”大概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由祠部颁发,由绫素锦素钿轴制成;到了北宋,改用纸制“度牒”;到了南宋,又改用绢制“度牒”。度牒上详细记载着持牒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所诵经典师名等,有祠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名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身份证明,有度牒的人,就能够算作是一名正规僧人。
拿到度牒的方式大体有“试经度僧(策试经业)”、“特恩度僧(皇帝诏敕恩度)”、“进纳度僧(缴纳钱物)”三种。其中的“特恩度僧”是皇帝在特定时期诏告天下、布施恩泽的度僧方式,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亦非常注重经业的策试。“进纳度僧”是为解决经济困境和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以交纳钱财为前提条件的出度方式,但同样也重视其德行。
除此以外,唐代出家还有很多限制,主要有十条:不会太老或太小,生活能够自理;具丈夫身,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父母允许;没有犯边罪;非是贼心人道,出家的动机纯正;志性坚定,信仰明确;非负债人,没有债务在身;非官人,不是承担社会重任的官职人员;身体健康;四肢齐全,五官端正。
这样看来,古代出家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看看现在中国的所谓“出家人”,有多少可以通过佛法和德行的考试?有多少可以符合上述十个条件?
尽管宋代开始出现了度牒的商品化,对历代大德高僧、高道传承下来的寺院戒规,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但此种制度依旧对出家人的德行有着根本要求,佛、道修炼界也都有人修炼成佛、成仙。
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皇帝认为出家是好事,值得尊敬、提倡,不必严格的限制,因此废除了度牒制度,但直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因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广泛推行和其它各方面的原因,历时千年的度牒制度才彻底被废止。废除该制度显然降低了对出家人的要求,因此抱有不同目的者,甚至德行欠缺者,才轻易走入修行。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受到当代“无神论”的影响,不信神佛存在,亦抛弃道德等为人标准,视之为敝屣而日渐沉沦。其实,惟有找回自己真正的文化、道德和信仰,才能真真切切地获得心灵平和宁静,并懂得做一个好人的重要性,进而了解获得神佛眷顾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