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十二年雕版墨印的《禹贡九州山川之图》,主要表现中国古地理名著《禹贡》中所述的禹贡九州的分布及山川地脉分布形势。(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一提到“中国”,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乃是一个大国。对中国文化有些认识之人,甚至可以说出更加详细的知识,包括一系列仍被后人使用、对今人来说并不陌生的九州、华夏、中华、海内、赤县、神州等古称,而它们所指涉的意思均是中国。许多人阅读至此,会说自己也听过上述几个词。那么,你可知道,“九州”、“中国”最早的出现时间与地点吗?
中国可是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纵然沧海桑田,人物、事件、环境等因素屡屡发生更替、变迁,但“中国”这项本指中原的词汇却逐年被赋予诸多含义,最终成为专称。但在大伙儿惯用“中国”,将之固定下来之前,人们其实是经常使用其他足具古风味的代称的,例如出自于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赤县神州”一词等等。而历朝历代的古籍亦载有这些古称的相关介绍。
像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论邹》及北宋时期所编写的《太平御览・昆仑山》中,就都分别提及了“赤县神州”:“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尸子》曰:赤县州者,实是昆仑之墟,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而醉,卧三百岁而后寤。”
“九州”一词出现于许多文人作品中
不过,想必大家最熟稔的,当属流传甚广的“九州”一词,毕竟许多文人都曾在作品中使用此词。一生大约写下九千三百多首诗,包括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歌,后来获喻爱国诗人的陆游,就在《示儿》一诗中说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这“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寥寥七字,就让人真切了解他对国家的深刻情感。虽说知道九州等同于中国,却仍不知晓古人为什么要拿“九”字来称呼中国,进而无法得知“九州”是从何而来的。接下来就来说说此事。
其实,古人以“九”代指多数,但“九州”却真的有此九地之分隔。据悉,就属古籍《夏书·禹贡》中的记载最早:大禹在位时期,为表示中原地区的辽阔,特意将天下分成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豫州、雍州。这是最原始的划分!
此外,在《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其他的先秦古籍中,同样存在关于九州划分之论述。可惜的是,虽然各州的名称及范围大致相同,但说法仍存差异,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不同的时代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的划分方式。
后人该以哪一部古代文献作为基础?估计是没人能够说透彻了。
《尚书》记载是夏朝九州;《尔雅》记载是商朝九州;《周礼》记载是周朝九州,也就是所谓的“三代九州”。但这样是以行政区来划分意义上的九州,而非原先天然地理的状况。
中国被称为“九州” 得从大禹治水时代说起
追根溯源,中国为何被称为九州?又有哪九州?这得从大禹治水的时代说起。
话说大禹治理洪水约13年之后,洪水终于纷纷流入海中,江河畅通,百姓安全无虞,大地初步形成“九州”。
从字形来说,“州”是指河流环绕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载:“水中可居曰州。”由此可知,最初本意是关乎天然的地形地貌,而非涉及行政区的划分。换言之,最初是以天然形成的山河为界,可谓几近地形原貌。
总而言之,这样一个高过水面、适合住人的陆地板块--“州”,共有九块,故称为“九州”。
从另一层面来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井田制九宫格:天子居中,八方朝贡。百姓则能够看见黄河、长江这两大河流呈现的两条横线,分别于上游、中游至下游之间的临界处又呈现了两条竖线,恰恰将区域分成了九大板块。
(此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