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广电总局要求艺人要弃用外文名,如Angelababy要用其中文名杨颖。(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近日网传大陆广电总局要求艺人要弃用外文名,一律使用中国名,如Angelababy要用其中文名杨颖。事件未经官方证实,不过被民间贻笑大方,认为事件反映中共政权外强中干。虽然政权高喊“四个自信”,其中包括“文化自信”,但内心极度虚怯、不自信,也不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
数日前,大陆资深编剧汪海林在微博发文,称在广电总局要求演员、艺人禁用外文名或近似外文名的艺名,如“杨颖不能再署名叫Angelababy,辣目洋子也必须叫中国名”。消息虽未获官方证实,但27岁的女星“辣目洋子”在微博宣布将恢复本名李嘉琦,间接证实汪的说法。
事件在香港亦引发讨论。香港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不少港人认为这种盲目抵制外来文化的做法荒谬至极,反映习近平高喊的“四个自信”,包括“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事实上,政权的内心极度虚怯、不自信。
在英国150年的管治下,很多香港人都有英文名,而且是印在身份证和护照上,去外国读书、旅游时方便沟通。就连前特首林郑月娥也有洋名——Carrie Lam,现特首李家超的英文名则叫John Lee。
香港人不认为这是“崇洋媚外”,因为他们仍尊重传统中华文化,坚持保留本土语言和习俗。与此同时,很多来港任职的外国要员也会特地起一个中文名,和香港人拉近距离。
历任港督几乎都有一个很地道的中文名,如彭定康(Chris Patten)、杨慕琦(Mark Aitchison Young)、钟逸杰(David Akers-Jones)、麦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等。历任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也有中文名,如刚刚卸任的总领事叫史墨客(Hanscom Smith),其前任叫唐伟康(Kurt Tong)。
中国人有外国名,外国人有中国名,其实并无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也不表示双方背叛本国文化,反而凸显对对方文化的尊重。
假设彭定康没有中文名,每次都被译为“克里斯.裴顿”;史墨客每次都被叫成“汉斯康姆.斯密斯”的话,就十分“见外”了。
不仅来港任职的洋人有中文名,在英国本土的官员也都有一个正式的中文名。这些名字来自英国政府,其后被香港各大媒体广泛使用,甚至扩大到海外华人社区。
资料显示,英国驻港总领馆是负责向英国官员提供正式中文名字的政府机构。英政府为官员提供统一中文名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即使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英政府仍保持该传统。中文名字要依照原英文姓名的发音来起,要亲切、平易近人,而且雅致。
香港媒体一般都会使用英国领事馆提供的官员名字,比如前首相Theresa May,其中文名为“文翠珊”,台湾则称为“梅伊”,中共新华社则称呼为“特雷莎.梅”。
又如新出炉的首相Liz Truss,叫“卓慧思”;新外相James Cleverly,叫“祈湛明”;财相Kwasi Kwarteng,则叫“关浩霆”。
翻译讲究“信、达、雅”。其中“雅”(elegance)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对比枯燥的英文直译(如史密斯),上述译名都不乏中华语言的“雅”韵。
香港学者赵善轩认为,用中文名也好,英文名也好,都是个人自由、人权,政府不应该干涉。他亦认为中国当局禁止作为风向标的艺人使用洋名十分荒谬,毕竟共产党这个政权本身就姓“马克思”,和中华文化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