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中爪哇三宝垄市的郑和雕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往今来,何以能成大事?如果是明朝功臣郑和来给建言的话,他会怎么说呢?
中国明朝郑和(1371年-1433年)的七次远航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大航海时代,首次出航时间为明成祖永乐三年,西元1405年,早于西人哥伦布1492年有八十余年。
第一次出航的规模将士卒总计就有2万7千800余人,七次航行除了行至东南亚诸国、印度外,还远达非洲及中东阿拉伯半岛。(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郑和为云南人,人称三保太监,自幼事于燕王籓邸,即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作为开创海航时代的第一人、成功的外交使节,六百多年前的郑和能统领众人远航七次都能平安往返,除了航海与造船技术之先进外,还有着怎样的非凡之处呢?
中书舍人袁忠彻如此描述郑和:“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关于远航,明成祖也曾征询过袁忠彻何人能担此大任?袁忠彻直言:“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大意是,论姿态样貌与才智,内侍第一人当属郑和,唯他可负此重任。
然而,海上并非一帆风顺,每遇到险阻、番人海盗,郑和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史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往榜葛剌(孟加拉)的途中:“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回国。另有记述每遭遇狂风大浪时,即会有神光出现在帆樯后,每每化险为夷。此处的神即天妃妈祖。
后来郑和、王景弘等人为感谢天妃妈祖的庇佑,在福建省长乐南山天妃宫,并立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记述由于天妃妈祖的庇佑,才能平安航行异地诸国,宣德化外而柔远人。
从碑记可见,郑和等人虔诚敬天信神、不居功的气节,并将划世代的远航的功绩归结为:“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小至个人处事、企业经营,大至立国立民,实为今人垂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