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撰文称,“自救”应成为当前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2年11月3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北京当局近年多次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诸多迹象表明已经发生局部或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撰文称,“自救”应成为当前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
据中国官媒《证券时报》11月2日报道,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发表文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称,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大规模的“他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安排。“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当前,金融机构及股东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救”风险的主体责任。
易纲强调,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金融机构要建立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资不抵债的机构有序市场化退出,通过股权清零、大额债权打折承担损失。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发表了《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署名文章表示,要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
郭树清强调,要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程序机制、资金来源和法律责任。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处置体系,区分常规风险、突发风险和重大风险。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及其它行业保障基金不能成为“发款箱”。
从易纲和郭树清这样重量级金融官员的表态来看,似乎金融风险将要全面爆发,并且官方不愿或不能予以救助。
金融风险指的是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
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所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发声,要求各部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中国,金融机构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
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表的《2022年度中国银行发展报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防控压力也同步增加,经营环境更复杂严峻。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030亿元。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置不良资产2.14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929亿元。
分析认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速惊人,因为中国银行业不只单纯进行商业运作,也需要为政府服务,在行政命令的作用下产生了很多金融风险。在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和房地产不景气等不利因素,以及“清零”防疫政策持续下,银行不良贷款只能越来越高,随之风险也越来越大,金融危机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