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青花岁寒三友纹碗。(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在诸多瓷制器物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是我们最常见的纹饰。在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松、竹、梅的诗画及文字吟咏,多到难以计数。
其中包括元朝白朴《朝中措》云:“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明朝则有一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说:“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在古代陶瓷器的部分,则包括展示于故宫中,外壁以釉下青花绘岁寒三友的“永乐青花岁寒三友纹碗”,以及另一件盘心上绘有岁寒三友、兰草及灵芝等植物,隶属于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庭园仕女图盘。
在珐琅器的部分,则有腹部云纹锦间饰有岁寒三友、山雀两对及湖石的明朝景泰款“掐丝珐琅三羊尊”。
介绍了这么多相关文字、古器物,想必让人不禁探问:古人到底为什么要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呢?
明朝景泰款 掐丝珐琅三羊尊。(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论语・子罕》记载了至圣先师孔子的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意指四季常青且坚毅的苍松绿柏,能够在寒冬中屹立不摇。此话也点出一道理:在恶劣环境中,方能看出人的节操。由于象征坚毅、挺拔的松柏并不会被挫折所击垮,因此奠定了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崇高地位。世人认为,一位至真至诚的君子,其品德即如正直松柏那样,而松更成为了岁寒三友之首。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池上竹下作》中的“竹解心虚即我师”一句,藉着竹茎中空比喻人要谦虚,竹节分明则讲述人得要拥有节操。于是,坚贞挺拔、不凋的竹子,被世人用来比喻君子理应具备的品格高风亮节。
不畏凛冽严冬、傲然卓立的梅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象征着高贵品格,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并获誉为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唐朝黄蘖襌师《上堂开示颂》云:“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挴花扑鼻香?”宋朝有一位生性恬淡,终身不仕不娶,隐居西湖孤山中的“和靖先生”林逋,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梅妻鹤子”。爱梅成痴的他还在一首咏梅诗《山园小梅》中,传神的描绘了梅花独有的韵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名列第一;在“松、竹、梅”岁寒三友中,梅花是唯一的花类植物。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梅花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极受尊崇。
苍松、翠竹、寒梅,均具有终年不凋、坚忍刚韧的高洁特色,故获得“岁寒三友”之美称,亦成为高尚人格之象征。
此外,古诗文中时常提及的梅、竹、兰、菊,则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兰,不只花色淡且香清,还因为多生在幽僻之处,因此被视为谦谦君子的象征。古人最常拿兰之香气来比喻德行芳洁。“兰”一字,最早始见周朝诗经《郑风・溱洧》篇:“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兰)兮。”
兰花可谓在史上见之极早,能用来明志、自喻,如同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为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因穷困而改节。”
菊,形象清丽淡雅、芳香袭人,也具有恬淡自处、清高、傲然不屈等象征,往往用来形容君子的高尚品格。像陶渊明对菊花有特殊好感,这才创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等充满悠闲与惬意的诗句。连周敦颐都在〈爱莲说〉中赞叹菊为“花之隐逸者也。”
看完上述介绍,想必您已经一目了然了:与岁寒三友并列的植物,同样具备清高、雅洁等世人向往的美好特性。
坚贞挺拔、不凋的竹子,被世人用来比喻君子理应具备的品格高风亮节。图为竹林七贤。(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提及“岁寒三友”的由来,民间还流传一则关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有趣传说。
传说神宗年间,仕途不顺遂的苏轼,被贬到黄州(现今湖北省黄冈县)期间,自行开垦大片荒地。当地人唤该荒地为“东坡”,苏轼遂自号为“东坡居士”。
苏东坡除了继续栽种了不少农作物,还在田边建造了一间名为“雪堂”的小屋子。苏东坡还在庭院中种植了松、柏、竹、梅等富含高洁象征的花木,并在雪堂的墙上画满了雪花。
一日,黄州知州徐君猷来探望苏轼。他一见到雪堂周遭荒凉寂寥,不禁打趣询问苏轼的日常起居:眼睛所见尽是白雪,此地又人迹罕至,难道不会太过于冷清、寂寥?
苏轼立刻指向庭院花木,潇洒笑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徐君猷见到苏轼虽然身处逆境,却还能笑着说自己拥有风声沥沥,泉水淙淙这两部优美乐章,又拥有青松、绿竹与冬梅三位好友,不由对他保有正直坦荡的高尚品德深感佩服。至此往后,徐君猷就更加敬重、照顾苏轼了。
于是,后人就将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大赞其坚贞高洁的品格节操及吉祥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