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用卖杏子换来的粮食去赈救贫困的人,他的“杏林”后来也成了代指医疗界的赞誉之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人常提到“德”这个字,如:积德、缺德、德高望重等,甚至把财富、好运和“德”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常做善事,这个人就会德大、有福报。于是就有了“德行馨香”这个成语。
什么是德?
《说文解字》说:“德,升也。”因此,“德”可解释为人的道德往上升华之意。也就是说,“德”有往高层次上攀登的意思。《说文解字》还提到:“德通得,得即德也。”也就是说,有德就可以得到。
“德”右边是“十目,一心”。“十目”的意思是,满天是眼,“一”的下面的心,指的就是人心,也就是指老天的眼睛在看着人的心。
以前的人常说“三尺头上有神灵”、“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就是说,老天的眼到处都是,满天的眼看着地上的人们。这就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的“德”,就是不管有没有人看着你,你的行为都得符合天理,才是真正的“德”。
古人还讲:“行善积德”,认为人做了善事就可以积德。好德行善之人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甚至还会阴差阳错的把坏事变成好事;相反的,做坏事的时候,天理法则就会制约,报应就会落到头上来……
馨香的德行
形容“德行”,我们常会用“德馨”或者“德行馨香”,这出自于《尚书‧君陈》的“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黍稷”指的是五谷粮食,意思是大自然的香气并不是最香的,最能散发芳香的,是人的“德”。
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其中也有一句脍炙千古的名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期许每个人的德行都可以像花一样的馨香远播吧!
董奉的杏子生意
从古人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善德的故事,汉代名医董奉的“杏林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古今图书集成》中特别记述了他的事迹。
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被誉为“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他会要求病人在治愈之后,去他的后山栽种一棵杏树。就这样,许多年后,董奉家的后山上居然种下了十万多株的杏树。
杏树林长成、结果之后,董奉便开始做杏子“生意”。需要买杏子的人们,可以自行用一罐谷物去换一罐杏子,自己去摘就行,甚至不需要知会他。
之后董奉用卖杏子换来的粮食去赈救贫困的人们和在外赶路盘缠不够的旅行者。这样做,他居然可以一年帮助两万多人!他的“杏林”后来也成了代指医疗界的赞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