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回转寿司店寿司郎,物鲜价廉,非常有人气。(图片来源:中央社)
今年年初,日本一名17岁大男孩在推特上发布一段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这个孩子在著名连锁回转寿司店寿司郎(スシロー)恶作剧,转圈舔酱油瓶和茶杯,又故意将口水蘸在转盘里的寿司上。这段48秒长的视频震惊了日本社会,爱清洁的日本人对回转寿司产生了牴触,一下子使寿司郎母公司市值160亿日元化灰。这起恶搞事件不但损伤了回转寿司行业利润,也使日本民众心理上备受冲击。
日本人素来以遵守规则和自律精神著称。许多国际体育比赛举行后,日本观众会自觉将垃圾带回家,日本人的观众席干干净净;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震灾时,即使在灾区最严重地区,人们也是按秩序购物或等候物资分配;平日地铁晚点一分钟,站长都要在车站广播中反复向乘客道歉。这都是因为日本文化中认为“不麻烦别人”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这是日本人严守规则的基点。
所以日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首当其冲就是“自我约束”。听日本人管教孩子,最常听到家长说的一句话是:“わがままだめよ”(“不要太自我,不许任性。”)日本孩子从小就被严格家规训练得: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不插队,不弄脏公共场所,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
这次的回转寿司事件,之所以如此冲击日本人的心理,就在于这种恶搞和日本人整个社会公认的教育精神大相违背。不少人将目光投向17岁少年的家长,质疑:这个高中2年级的孩子平时是怎么教育的?
可能是带着社会上普遍的疑问,有记者到少年家中采访,报导中表述,他的母亲对记者说:“发生了这样的事,实在太抱歉,我们已经带孩子到寿司店家赔礼道歉,并尽量补偿。为了‘谢罪’,孩子已经从所在高中退学。”当记者特意问到少年目前的状况时,母亲说:“他现在很混乱。”
看到这则报导,笔者有点意外。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常作为母亲,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说:孩子现在痛悔不已、孩子现在正在深刻反省等等。这位日本母亲却说:孩子现在很“混乱”。看了报导的公众或许可以理解为,这个孩子闯了大祸后,他的情绪复杂又纠结、他心里乱糟糟的、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者他处于迷茫状态中。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口中的“混乱”恰恰是因为,恶搞寿司店的行为在日本社会的条理清晰的背景下太离谱。正因为大家都在努力维持秩序,一个乖张行径的后果当然被冠之以“混乱”。此外,笔者还想到一直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日本人关于教育常用一个词“一贯性”。
在教育制度方面,日本有“中高一贯校”,意思是中学高中一体的六年制学校,通常私立较多。“一贯校”的好处在于省去了中考步骤,孩子中学毕业后直接升入本校的高中部。
日本人也常将“一贯性”这个词用在教育理念方面,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不前后矛盾,有始有终。日本人认为好的家庭教育具备“一贯性”。比如,在教育孩子遵守纪律,遵守法令法规时,“一贯性”体现在父母以身作则并严格把关。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保持“一贯性”,孩子才可以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
具体来说,日本人普遍认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致的,平稳的爱和关注,育儿不是凭兴致,家长也不能对孩子一会冷一会热。而且父母的管教不仅要在言语上表达,也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自己也要做到,在育儿交流中,经常耳闻目睹日本父母亲力亲为,从良好的卫生习惯,早睡早起、晨练、不乱吃零食,到读书习惯、和邻里的互动等给孩子以示范。
日本父母还提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教育原则,坚持明确的态度,视情况给予孩子建议或批评。比如说,孩子做了错事,该批评就批评,做得好,该鼓励就鼓励。不能因为父母自身心情大好,就网开一面糊弄过去,也不能因为父母正处在烦恼状态就拿孩子出气。奖罚分明,孩子自身行为归正,界限模糊,孩子就容易价值观念混乱,不知就里。
中国人传统中的“家风”和日本人提倡的“一贯性”很贴近。(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对中国人来讲,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中的“一贯性”最贴近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家风”,一个家族在多年的传承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和家训的方式教育子女,那些宝贵的家风当然是前后一致,条理明晰的,岂是谁能轻易改动或混淆模糊的了呢?千百年来,“勤俭持家”、“以孝为先”、“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家风准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那么回转寿司事件的少年,为什么被母亲称为状态“混乱”就很好理解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一贯性”,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在个人隐私被保护的日本社会,家庭的细节部分不得而知。不过,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最失败的教育,恐怕就是“溺爱”吧。被溺爱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唯我独尊,不考虑他人,久而久之,不知那天就会闯下大祸,给家庭和父母“挖个大坑”。可是,溺爱首先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在教育中没有做到保持“一贯性”(家风不严)。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或社会,家长都当警醒:溺爱和骄纵导致“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