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7月12日讯】“资产负债表收缩”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最时髦的概念。据发明这个概念的日本经济学者辜朝明说,他现在受到不少中国经济学者的追捧,有人告诉他,竟有近半数学经济的研究生拿这个概念做论文。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大势?有文章认为,中国的现实并不符合“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定义,即企业把还债作为高于盈利的目标,从而导致了整个宏观经济失去增长动力。中国的居民确实存在把还债置于消费,甚至是人口再生产之上的行为,从而带来消费需求乃至住房、教育需求将长期不足的大问题。我的看法是,这个反驳其实是有问题的。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可能还在扩张资产,但私有企业的资产在萎缩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把人民币贬值考虑进去,中国资产负债表的总趋势,很可能是衰退或收缩。正因为很多人都感觉到了这一点,辜朝明的概念才引起了如此多的关注。
真正的问题是,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那一段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应对今天的经济危机,有多大借鉴意义?辜朝明强调日中国国情差别很大,全球经济的时代和产业背景也非常不同,也就是说,很难有太大的借鉴意义。那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者对这个概念如此热心呢?我的理解是,西方教科书上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回答不了许多来自现实的挑战,而辜朝明发明这个概念,就是为了理解和破解当年日本经济危机的特殊挑战。这个概念背后有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当年日本的决策者没有及时激励日本企业扩张投资并推动重大创新,是一个重大失误。
那么,把“资产负债表收缩”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有任何现实的政策意义吗?从宏观经济现象层面,当下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有两点相似,一个就是人所共知的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另一个就是当年日本比较避讳的问题:产业发展受到美国打压。当然,当年美国打压日本产业的背景与今天限制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理由和性质是很不同的,因为日本不可能与美国开战。那么,中国是否可以从日本的教训中找到办法,避免“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长期负面效应呢?
我相信许多人对此都不抱幻想,因为当年的日本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有稳定的民主政治秩序、司法和社会秩序,而中国距此还有很大的距离。尽管如此,中国的御用经济学家们,还是认为可以从当年的日本经验得到启发,防止“资产负债表急剧收缩”带来的灾难后果。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政策思路,一个就是解除房产限购,一个就是搞中国版的“量化宽松”,逼国有大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巨额的长期低息贷款。
目前这两个政策都在局部试行中,但显然包含着巨大的长期风险。与当年的日本相比,目前中国的风险来自于其规模巨大的资本和人才的外逃冲动。中国资产负债表所包含的巨大泡沫,源于一个由超大国家主持的庞氏骗局,这个真相人人皆知,而当年的日本并没有这个问题。不过,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中国发生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外逃,最终未必是坏事。因为这个发展为中国未来的变革,可能会创造一个过去改朝换代所没有的外部条件,反而成为最积极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