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指港府拟向每名新生儿派2万港元,香港民间反应冷淡,反而大陆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已有大量香港生子攻略。(图片来源:合成图)
【看中国2023年10月19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怀橘综合报导)香港老年人口多,新生儿出生率又是全球垫底,坊间不断敦促政府推出政策鼓励年轻人生育。近日有消息指,特首李家超将于本月25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其中一个主要部份就是应对本港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包括向每名新生儿派2万元。消息传出后香港民间反应冷淡,反而大陆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已有大量“香港生子拿2万”的攻略。
港媒《香港01》引述消息指,有鉴于香港出生人口“断崖式”大跌,政府的其中一个做法是向每名新生婴儿派发一笔5位数字的款项。款项或订在2万元(港元,下同)。这笔钱大约够买72罐婴儿奶粉或约140包尿片。去年香港有大约3.25万名婴儿出世,按此计算,每年所涉经费约6.5亿元,属政府可负担范围。
报导称李家超很大机会将此纳入《施政报告》,明年是龙年,本身港人都希望生个龙宝宝,加上派钱,可望刺激一路低靡的出生率,扭转局面。
报导透露,有关项目将由政府高层督导推行,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的呼声高。而负责发“出世纸”的入境处核实资格,只要婴儿在香港出生,父母其中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宝宝一出世便有相关“迎生钱”。
不过香港民间却对此反应冷淡。香港首位奥运金牌得主李丽珊2006年在恒生银行广告中表示“养大一个孩子需要400万”,当时曾引起香港社会热议。2022年年,恒生银行更新数据指,现时中产在香港养育一个小朋友要600多万港元,比以往多约56%。因此有香港网民说,对比600万,政府的2万真是杯水车薪,当香港人是乞丐!
还有香港网民认为,政府在财政储备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非但不“节流”,还不断增加开支。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完全意识不到香港人不生育的根源,就是政治问题所引发的整个社会全方位大倒退。香港人看不到希望,自然就不想生儿育女。
该网民说,现在香港人“身在本乡成异客”,曾经那个生机活泼的“香港人共同体”已被打散,花果飘零。悲观情绪弥漫全社会,2万元就想打动这些香港人?!!!不过,要生的始终要生,不生的又吸引不了他们,恐怕政府增加了公共开支,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有跟帖认同称,若政府真想刺激生育就要提供多一些育儿优惠和措施,比如提升免税额,有小朋友的家庭优先排公屋、居屋, 确保有新生儿家庭3年内上到楼。不过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手段,为何香港人不生子你知我知他们(编注:指政府)当然也知道。但问题源头无法解决,所以政府只能拿出2万元小恩小惠交差啰。
也有意见认为,享受高官厚禄的港府官员就是扯线公仔,他们的子女个个都去外国读书做精英,至于本港的教育制度,他们根本没有用心改善,遑论推高生育率,随便推一些没用的政策,做做样子,堵住市民的嘴,真实目的是要大陆人来港大换血。
(图片来源:合成图)
果然被香港网民言中,不出一日小红书已有大量相关帖文鼓励大陆父母来港产子,称“香港生BB,出生即永居,还能拿两万元”,还分享“香港生B”攻略,比如内地人如何合理合法赴港产子,还有小红书账号列出赴港生子的5个步骤。
根据报导,婴儿父母必须其中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方可领取2万元,即使大陆居民来港合理合法生子,也不符合领取规定。有香港网民担心在利益驱使下,不排除有集团式犯案,提供假结婚、来港生仔的一条龙服务,从中抽佣。
该网民指,2万元对很多香港人来说不算大数目。但“大陆人有六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2万相当于他们1年半的工资。难保他们不会铤而走险来港生子,除了获得港府资助的2万元,孩子还是香港居民,18岁以后可以申请公屋,到时可以接两老来港居住。若大陆父母中途弃养,由于孩子是香港居民,香港政府有责任帮手抚养至18岁。
如果孩子跟随大陆父母北上居住,以香港居民的身份,可以在大陆以港澳台考生名额轻松进入名牌大学。总之对于大陆人来说,来港产子好处太多。
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今年公布年度“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香港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地区,平均每名女性只生育0.8个孩子。
香港妇联今年3月公布一项关于生儿育女的民调显示,76%受访者表示不愿意生育,数字创9年新高;仅24%人表示愿意生儿育女,按年下跌7%。调查显示,香港人不愿生育的主要原因是“育儿经济压力大”、“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小朋友及“房屋问题严重,家中空间不足”。(编注:该项调查没有提供政治选项。)
另外,香港女性的结婚年龄也不断上升。1991年,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龄中位数为26.2岁;202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30.6岁。
有分析认为,生育率反映港人对未来的绝望,以及对这个极权政府的控诉。《国安法》已经让年轻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如果政府继续为《基本法》23条立法,或者订立其它威胁港人基本人权的法律,保证生育率再破新低。有港人痛斥:“有哪个父母想把孩子生出来后被你们这班畜生动不动就又捉又锁的!”“我们是最后一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