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士达的〈寒林钟馗〉(局部图)。这幅画是在画钟馗戴笠骑牛,随侍鬼役四名。(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艾草用来驱邪避灾。不过,除了艾草之外,在中国流传的民间习俗中,钟馗画像也是一项伏魔驱邪的利器。只是,钟馗究竟是何许人也?如何成为了驱邪伏魔的代表?又为何会跟端午节产生联系呢?
其实,端午节跟钟馗的关系,理应跟端午节的特点——正值步入夏天,气温升高且滋生蚊虫有关。由于过去在这时节曾爆发瘟疫、疾病等骇人状况,进而衍伸出大大小小的驱除邪祟的习俗,像在家门口悬挂艾草与菖蒲、饮用雄黄酒来“杀百毒”均是办法之一,其中亦包括挂出钟馗画像来驱赶妖魔鬼怪,有的地区甚至会举行“跳钟馗”仪式来除邪驱煞。
不知你是否觉得奇怪,钟馗到底是多么厉害的一号人物,为什么大家都拿他的画像来驱邪伏魔呢?
貌丑遭嫌愤而自刎 钟馗受封“伏魔元帅”
文武双全的钟馗,是唐德宗年间人,曾赴长安参加殿试,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副考官为陆贽。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在阅读了钟馗的答卷后,为之惊艳,赞不绝口,进而决定钦点钟馗为状元。
可惜的是,虽然钟馗腹笥甚广,却长了一副豹头环眼,看上去十分面丑陋,令人生畏。唐德宗在召见钟馗时,就被他的外表给吓了一跳,并担心钟馗当上状元后,恐害得自己这位皇帝贻笑天下。于是,即使在主考官韩愈再三保证其貌不扬的钟馗实属难得奇才,德宗仍犹豫再三。就在他踌躇间,因忌能妒贤而被归为奸佞之辈的宰相卢杞随即进奏,强调有才者甚多,如若钟馗高中,恐遭百姓取笑朝中无人。卢杞的巧舌如簧,激怒了钟馗,进而朝卢祀就是一顿痛打。
眼见钟馗大乱朝、坏了廷规矩,德宗立马下令捉拿钟馗。钟馗气愤填膺,按耐不住,一把抢过武士手中的宝剑自刎了。
德宗见此情景,懊悔极了,陆贽进一步上奏,讲述百姓对干尽恶事的卢杞并无好感等等。心知肚明的德宗接受了谏言,随后下诏免去庐杞官职,发配至岭南,并将无辜生了一副丑态的钟馗封为“伏魔元帅”,专门执掌驱除鬼魔,斩尽妖邪之职。
至此以后,钟馗便开始跟“斩妖”、“伏魔”、“除邪祟”等词儿紧紧扣连,流传迄今,广受称道。
明朝李士达的〈寒林钟馗〉(局部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玄宗梦中遭鬼追 钟馗现身除恶
关于钟馗抓鬼最有名的事迹,当属梦中解救唐玄宗之传说故事。
话说唐明皇染上疟疾后,在睡梦中见到大鬼、小鬼在寝殿内追逐。小鬼无论怎么躲逃,最终仍被大鬼一把抓住,一口吞入肚腹中。唐玄宗出声询问大鬼到底是何人,方才知晓大鬼叫作钟馗,是特地赶来保护玄宗的。玄宗醒后,疟疾不药而愈。
唐玄宗后来对著名画家吴道子,描述了梦中钟馗的长相。画艺精湛的吴道子没多久就绘制出了钟馗的模样,引得玄宗凝视许久,才感叹吴道子画得非常相像。
由于钟馗解决了梦中疟鬼,才使得玄宗康复无恙,因而让玄宗决定下令,要求画工们再多绘画数张钟馗画像,好赠送给诸位大臣,方便在岁末张贴驱鬼除邪。
正因为钟馗画像具有趋吉避凶之功效,致使其内容与性质出现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学者杨玉君的〈【民俗乱弹】镇邪天师、执剑福来──钟馗符画与端午节〉一文表示,在岁末张贴钟馗画像的习俗,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出现了改变。
由于端午节需要驱邪除魔,与钟馗抓鬼及其画像驱邪存在一定相关意义,遂开始产生了联系。于是,人们开始在岁末与恶月端午节挂出钟馗画像,并进一步的在钟馗图画中绘制出一些响应端午节的时令物件,其中包括了粽子、艾叶、菖蒲、石榴花等等景物。由于端午节抓捕妖魔鬼怪,本属于张天师之任务,这也是宋朝百姓之所以选择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的主因,但在钟馗画于端午节受到重视、使用后,钟馗与张天师两者的形象界线产生了松动,渐渐变得模糊,致使后续的钟馗画像中出现了符咒、镇摄五毒等等画作,如清朝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天师符》一书中所载那样:“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不过,想必有些地方的民众未曾听过在端午节使用钟馗画像来驱邪的民俗。即使如此亦无妨,亦可试着在端午节向神佛祈求,以保合家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