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指一年中最高温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盛的节气。(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列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位、属于夏季最后一个节气的大暑的交节时刻,落于7月22日。大暑是指一年中最高温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盛的节气。民间俗话“小暑大暑无君子”恰恰说明小暑、大暑期间的天气炎热到让人受不了,最后顾不上面子,只能将衣服给脱了,一出现这失礼之举,君子风范自然就荡然无存了。想知道大暑究竟有多热,不妨来了解一下“三伏天”吧!
大暑简介
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指:陆生的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萤火虫在大暑时卵化出来;萤火虫被认为是由腐草变成的;天气逐渐变得闷热,土地也变得非常潮湿;这期间会常出现大雷雨,进而让暑湿减弱,天气则逐渐朝立秋过渡。
大暑一到,代表太阳此时已经到达黄经120度。大暑与小暑一样,均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但“小暑”是标志炎热开始了,“大暑”则标志天气实在是酷热到不行。俗语“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及说明了这些现象。《通纬‧孝经援神契》有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历书》亦有载:“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古人诸多纪录,同样点出天气极热,更胜小暑,故大暑日被视为一年当中阳气最旺、最炽热之日。
三伏天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我们可在这段期间感受到艳阳如火、风弱、湿度大,以及白昼暑气蒸腾,夜晚闷热难眠。
古人认为,春夏秋冬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按相生相克的规律来看,从秋至冬是“金生水”、从冬至春是“水生木”、从春至夏则是“木生火”,这些都是相生关系,唯独从夏至秋的“火克金”是相克关系。因为秋季会被夏季压制着,需要潜伏一段时日,故将一年中最热的这段期间称为“伏”。
入伏后,依序出现:初伏、中伏与末伏这三伏,俗称的“三伏天”,每伏10天至20天,以节气来说,约莫在小暑和处暑期间,这期间也有“伏夏”的说法,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2024年的三伏天分别是:初伏(7月15日至7月24日;中伏(7月25日至8月13日);末伏(8月14日至8月23日)。
今年的处暑将于8月22日到来,处暑与小暑、大暑相同,都跟三伏天出现了重叠,且都因“暑”字代表着炎热,但处暑这一节气是指秋老虎的暑气将要结束之日。不过,属于秋季的第二个节气的处暑,炎热程度也不可小觑,俗话“处暑处暑,热死老鼠。”即点明处暑这一特性。不过,幸好,处暑日的隔天,就宣告着准备要出伏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届时,我们将不再受暑气严重侵扰。
可趁日晒较弱的期间前往户外活动,借此补充身体阳气。(图片来源:Pexels)
现代消暑良方
只是,现在想必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寻找消暑良方吧!只是,一味的吹冷气、饮用冰水,是无法帮助身体散热,反倒导致寒气入侵,引发身体不适。现代的营养师建议民众三招消暑方式,其中包括:吃足优质蛋白质、选择富含水分又能清热降火气的夏季当季食材、摄取足够水份。
我们还可调整环境温度与湿度,除了注意饮食,也得关注自身的作息与情绪,进一步保持心气稳定与经脉血循流畅。当清晨或傍晚到来,我们可趁日晒较弱的期间前往户外活动,借此补充身体阳气。当然,在排汗除湿热之际,可别忘记补充水分,以防脱水或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