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是指天气开始转凉,而非真正出现大火。(图片来源:Pexels)
仍值酷暑的七月,气候闷热无比,令人备感难受,而立秋是节气中的(黄历)七月节,古人有流传给后人关于“七月流火”的现象,并强调七月节要戒流火。只是,古人说的“火”是指什么呢?若我们把“七月流火”拿来形容天气炎热,可就会闹出笑话了!
话说大家总不免会望文生义,将“七月流火”视为文雅的形容词,但若真要如此使用,可就误会大了。其实,“七月流火”是指天气开始转凉。那么,“流火”又是指何处、何时的火呢?
根据《大戴礼记‧夏小正》所载,夏历五月“初昏大火中”,这点出当时的五月黄昏,天空中出现了“大火”,而那“大火”正是指星星。所以,看到“初昏大火中”也就成为仲夏的标志了,而古人还观察到“大火”正位于心宿(又称商宿)的地方,并将之称为“心宿二”。那是一颗又红又亮的恒星,在西方星系中正处于天蝎座心脏位置的α主星。
不过,说也奇怪,这样火红的恒星究竟是怎么产生“流火”呢?为什么会让古人说要“戒流火”呢?
其实,“流火”一词出自于《诗经‧豳风‧七月》,文中描述夏朝末年公刘(后稷之曾孙,周室的始祖)率领子民从邰搬迁到封地雍州岐山之北的豳(现今陕西彬县)。透过这一篇名作,后人从中了解当时的月令节气及人民的生活作息。诗文中所说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指“七月火星移向西,九月忙着授寒衣。”因为当时的七月间仍可在天空中看见“流火”现象,因此九月得要准备御寒的冬衣。至于另一句“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则是指“七月火星移向西,八月割苇好日子”的意思。
关于“七月流火”,孔颖达〔诗经疏〕有云:“于七月之中,(星宿)有西流者,是火之星(大火)也,知是将寒之渐。”这话说明黄历七月的晚间能观察到“流火”这种星移现象。当人们看见天空出现大火朝西移动,会将之视作夏暑渐退,秋寒将至的标志,这也是古人说要“戒流火”的原因所在。孔颖达的注释,应当是从地球自转的角度观察所见。
根据汉朝《毛氏传》所载:“火,大火也。流,下也。”当时应该是在黄历七月的黄昏(约莫六点钟),古人看见出现在西天地平线上大约三十度位置的星空“大火”在移动,到了晚上八点钟,“大火”就移到了地平线,而这颗“大火”西流下地平线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七月流火”。
当看见“七月流火”这一自然现象时,正值初秋。由于时人的生活物资均来自手工生产,所以得快一些准备好制作冬衣的物料,这才能赶上“九月授衣”,等到天气转寒,就太晚了,势必得忍受严冬的苦寒。所以,古人所说的“戒流火”,就是提醒人们必须注意到暑退秋至,天气将要变得寒冷,必须尽早准备保暖的冬衣。
关乎星空现象及地球转动规律的“七月流火”,直至今天还时常被拿出来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