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让贫僧跟随殿下,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图片来源: Adobe stock图)
明成祖朱棣当政期间,朝廷上能人辈出,心腹之人除了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军师。此人在风云变幻之际,身披袈裟,指点江山,成为朱棣夺取江山的第一功臣。
那人是谁?
大家对于诸葛亮或刘伯温等名军师都不陌生,但是说到姚广孝,恐怕很多人要上网搜寻一下了。姚广孝生于1335年,江苏苏州人,家中世代行医,自幼聪颖好学,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号独庵,人称独庵道衍禅师。
道衍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得其阴阳、占卜之术。因心怀济世安邦之志,加之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为一位精通文学、诗画、佛理、儒术、方术,以及政治、军事和建筑的通才。
据记载,有一次道衍云游到嵩山寺寄住,巧遇元末著名的面相先生袁珙。袁珙看了他一眼说道:“看你这三角形的眼睛,形同病虎一般,虽然穿着僧衣,眉宇间凝聚肃杀之气,必是刘秉忠之流。”
袁珙说的刘秉忠也是一位奇僧,早生于道衍120年,深得大蒙古国忽必烈的信任,在其幕府中参与军政要务,是元朝的开国功臣。忽必烈将蒙古国号定为“大元”,也是刘秉忠的建议。
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脚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特地选拔有道高僧,辅助诸亲王诵经祝福,姚广孝得到朋友的推荐,在国都南京见到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当朱棣走过他身边时,姚广孝轻声说了一句:“若让贫僧跟随殿下,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姚广孝跟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太子朱标还活着呢,王字上面加个白,不就是“皇”吗?朱棣一听,心中存疑,毕竟太子为人谦和,威望甚高,如果姚广孝想发挥自己的长才,应该去找皇帝(朱元璋)或是太子求官才是,为何找上自己?虽有疑惑,却不影响两人相谈甚欢。
之后,姚广孝便跟随朱棣回到北平封地,以住持身份住进庆寿寺,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心腹。朱棣在他的辅佐之下,悄然壮大,以至有能力应付后来建文帝朱炆(朱标之子)的削藩政策。
后来朱棣起兵,历时三年后称帝,史称永乐帝。朱棣认为能取得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在背后推一把
为什么道衍会找上还只是燕王的朱棣,并且建议他举兵呢?一向果断刚毅的朱棣曾犹豫说:“叔叔讨伐侄子,似乎不得民心啊,而且现在民意都倾向朝廷。”道衍回了一句:“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讨论民心!”道衍看出朱棣是天命所归之人,顺天道而行,民心自然会归顺,只要他下定决心,最终会成功即位的。
(素材来源:干净世界网站“第三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