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一场修行:读书感悟“无条件的爱”。(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你乖一点,妈妈就爱你”、“考得好就给你买玩具”、“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在中国家庭里,我们几乎都是在这样的‘有条件的爱’中长大的,也不自觉地把这种方式延续给了下一代。最近我读了美国教育学者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无条件的爱》(原书名《Unconditional Parenting》),和许多中国父母一样,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亲子互动,其实常常带着交换的意味。我们并不擅长表达真正的爱,更多时候是在用或惩罚或奖励来换取孩子的“乖”和“听话”。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中国传统“严教”与西方“无条件养育”理念之间的碰撞,也促使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育儿方式。
畅销书《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又译《无条件养育》)是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育儿书。2012年翻译出版中文版后,成为大陆亲子教育类书籍中的畅销书。书中主张父母应以“无条件的爱”作为亲子关系的核心。
《无条件的爱》可用一句话概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应该有任何附加条件。科恩认为,我们应当爱孩子是因为"他们是谁",而非"他们做了什么"。这意味着,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是否达到父母期望,是否乖巧听话,父母对他们的爱都应当始终如一。
科恩大胆挑战了传统的奖惩教育模式。他指出,表扬、奖励与惩罚、责备本质上都是控制手段,只是一个是"糖衣炮弹",一个是明显的威胁。书中写道:"当我们说'真棒,你真聪明'时,孩子读到的潜台词是'只有表现好,我才喜欢你'"。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常见场景:孩子不收拾玩具,父母说“如果你现在不收拾,今晚就不带你去公园。”这其实是用爱的“条件”来交换孩子的服从。
科恩质疑这种做法,他写道:“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只有在表现好的时候才值得被爱。”他认为,这会让孩子把自我价值和父母的认可紧紧绑定,长期下来,孩子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变得只会讨好别人。
可是读到这里,我也会像一般家长一样担心,什么都不管?太溺爱了吧?会不会让孩子无法无天?科恩在书中澄清:“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没有规则,而是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让他知道自己被爱。”他举例:当孩子因为打碎杯子而沮丧时,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们一起小心点”,而不是大吼大叫一味责备。这样,孩子既能学会承担责任,也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的权威地位一直很突出,比如“父为子纲”这样的说法,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都强调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责任。不过,其实中国文化也并不只有严厉的一面。《孟子》里就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意思是爱的起点是亲情,然后逐渐扩展到他人和万物。很多古代家训也提到“慈严相济”,认为父母既要有爱心,也要有原则。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爱之而知其恶,恶之而知其善”,意思是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做到宽严并济。其实,中国古人也反对一味严苛,比如老子就说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主张顺应人的天性,这和“无条件养育”里强调尊重孩子本性的理念,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这本书还是有让我受到触动的地方。科恩认为,父母的目标不应是让孩子"听话",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能思考、有同理心、自律且勇于负责的人。正如书中所言:"孩子不是等待被塑造的黏土,而是需要被发现和欣赏的独特生命。"哇,读这段时,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心头一震:我们不是塑造一个听话的乖宝宝,只不过是引导者。
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好管教呢?我觉得,这和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密切相关。如今,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非常普遍。数据显示,中国父母和孩子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学习(71.8%)和学校(69.6%),而有86%的家庭日常互动主要围绕着辅导功课展开。这样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甚至有点像一场投资,父母希望通过“经营”孩子获得理想的回报。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的生活、兴趣,甚至未来的发展都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和安排。这种养育方式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父母却常常难以接纳和理解。于是,很多孩子会陷入“我还要多优秀才算好?”的困惑和压力之中。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也是讲究培养“君子人格”,强调德行和修养。“无条件养育”则更关注孩子的同理心、自律和责任感,重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点不矛盾。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方法。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奖惩分明和权威引导,相信“严师出高徒”;而“无条件养育”则更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主张用理解、尊重和接纳去陪伴孩子成长。
亲子教育:一场双向的修行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所谓“教育”,更多是一场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觉察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甚至是那些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偏见。
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一场修行,很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修行的意义,是学会放下对孩子的掌控和对结果的执着。我们常常希望孩子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却忽略了他们本来的独特。其实,父母要学会放下那些“非得怎样”的期待,学会顺其自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修行也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心传心教”。父母的内心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会在日常点滴中影响孩子。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己的修炼和成长。只有当我们学会觉察自己、保持谦卑,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从这个角度看,“无条件的爱”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在这个讲求利益、讲求结果的时代,能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求回报、不附加条件,其实已经很难得。这需要父母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日常琐碎和挑战中,依然保持温柔和坚定。
中国古人说:“爱之适足以害之,恶之适足以成之。”意思是,过度的溺爱和过度的严厉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真正的爱,不是放纵,也不是控制,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陪伴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这本书,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中国父母来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它提醒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和修炼的过程。
正如禅宗所说:“修行不是寻找新的东西,而是看清本来的面目。”亲子关系的修行,也是帮助我们回归爱的本真--学会无条件地去爱。
【附录原书摘句】:
1、我意识到这就是社会上很多人对孩子的最高要求:不必拥有爱心、创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现乖乖。对于家长来说,一个“很好”的孩子,就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从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
2、他们将成功的养育模式定义为使孩子听话的任何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的焦点仅限于孩子如何表现,而无视孩子对服从某个特定要求的感受,或者就此而言,无视他们如何看待强迫自己听话的人,以此衡量家长干预行为的价值很不靠谱。有证据表明,如果用更有意义的标准去衡量,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有效”的养育技巧通常并不那么成功,孩子对某个特定行为的顺从往往是肤浅的,因而通常也只是暂时的。
3、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
4、我在很多场合下说过多次: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但恰恰是爱那些不容易爱的孩子才开发我们的真爱,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锻练我们的能力。“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鲁道夫.史坦纳如是说。科恩也说,“无条件的爱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