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气周瑜,今有三气老习,其实古人说的三次,是多次的意思。(绘图:fuyin/看中国 )
回顾一下中共高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2025年7月初,习近平接连前往河南洛阳与山西考察,看似例行公务,实则暗藏玄机。特别是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当天现身山西,陪同人员却不见中央核心班底蔡奇与王小洪,只由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与省长卢东亮陪同,规格异常“降级”。
据官媒新华社报导,而原来是习一尊的跟班蔡奇,却坐了上位,主持并出席了7月7日上午,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八周年仪式暨主题展览”开幕式,除“正国级”蔡奇,还有多位“副国级”出席,包括王毅、李书磊、张又侠、王小洪、张庆伟、吴政隆、王勇和中央军委委员刘振立等高官。
网络舆论近期对这场被讥为“政治巡礼”的行程掀起热议,不少评论将其形容为当代版的《三国演义》闹剧,有网民戏谑道:“古有三气周瑜,今有三气老习。”诸葛亮当年深知周瑜心胸狭窄、气量狭小,遂设下连环激将之计,步步为营,最终使周瑜含恨吐血、命丧黄泉。今日观之,历史竟有惊人相似之处。
据传,习一尊近年来身体状况频出,诸如脑疾、心脏病、高血压等传闻不绝于耳,更有知情者指出,他情绪起伏剧烈、极易动怒。在此背景下,有人怀疑,是否亦有“现代诸葛”早已洞察其弱点,遂以策略挑衅、步步刺激,试图借怒攻心、以气耗神,达成类似“三气”之效。这样的说法虽无从证实,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揭示了处于权力顶端的习一尊,现在所面临的孤立与风险。
这场“政治巡礼”,原本意在彰显权威、稳固政权,最终却沦为舆论的笑柄,这场无声的内斗,正在用羞辱、冷场、谣言与风水诅咒,慢慢“气死”这位自封“定于一尊”的强人。
“降规之旅”党魁考察变成政治羞辱剧
2025年7月7日至8日,正值“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照理说,这是一个应该举国高规格纪念的敏感日子。习近平应该去卢沟桥却被安排前往山西冷门城市阳泉视察,且整个考察过程异常冷清,几无媒体直播、无万人接驾,甚至缺席了他一贯的政治亲信,只有小学生作陪。
外界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明降暗废”。在中共政治仪式中,领导人每次出巡的地点、日程、陪同人员与新闻稿措辞,从来都不是“随便安排”,而是权力格局的体现。
习近平前往洛阳与山西进行考察,表面上看似例行公务,然而其地点、时间、陪同阵容与行程安排,却耐人寻味。越来越多观察人士将此次行动视为“大权旁落”的公开信号,甚至直指——这是一场“日落西山”式的政治巡礼。
更讽刺的是,特别是在纪念馆里给小学生讲历史,大有小学生给小学生上课的讽刺意味,因为背地里疯传,习一尊就是“小学博士”。这一画面极具象征性。习近平一直被质疑学历造假、文化水平不高,如今却面对一群小学生“讲课”,无疑是一场精心安排却带着浓厚侮辱意味的政治戏码。
对比过去动辄“万人空巷、铺天盖地”的习式行程,如今的孤零落寞,形同“被安排”一场准备落幕的戏码。天气也不作美,那天正是阴霾密布、乌云压城,与《推背图》中所言“黯黯阴霾”不谋而合。所谓天象映人事,天地自有其隐喻与启示。“黯黯阴霾,杀不用刀。”。
地点安排暗藏风水杀机 洛阳与阳泉
5月19至20日,习近平现身河南洛阳。官媒声称其是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而来,实情却耐人寻味。熟悉中共内部的观察者指出,这一地点选择极为“不吉”。
洛阳素有“帝都衰气”之称,是历代王朝更迭与衰亡的舞台。更巧合的是,文革时期,习仲勋曾被下放劳改于洛阳。如今儿子回到父亲受辱之地,犹如重走流放之路,被视为一种“清算式巡礼”:象征着党内元老集团对习10年集权路线的否定与忏悔安排。
随后在7月初前往山西阳泉,一个因煤矿而阴气沉重、与火灾频传相关联的“煞地”,再度引发外界联想。政治风水中,若让领导人频繁现身阴气地、晦气城,被视为蓄意安排的“破气”仪式:非让你下台,而是一步步让你“气数尽、心气衰”。
白马寺烧香 无神论者的精神皈依 还是政治跪求?
更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习近平造访中国第一佛寺白马寺。这位一向高举马克思主义、拒绝宗教信仰的“唯物总书记”,竟亲赴佛门烧香,引发舆论震惊。
这一行动若从宗教信仰看,无疑是自我背离;但从政治符号分析,则更像是“临时抱佛脚”,一场无声的忏悔与求救:向天地祖宗、向历史、向元老与体制低头,要求放过自己一马。”
彭丽媛绯闻 杀不用刀的终极一击?
近月以来,有关彭丽媛与年轻男秘书的婚外情传言持续发酵。据海外媒体爆料,这位来自陕西、由习亲自提拔为上将的政工干部,因“唱歌之便”长期与彭朝夕相处,最终“日久生情”,甚至共赴山东老家,被军中特勤系统发现而报至习近平本人。
消息指出,习闻讯后勃然大怒,立即派遣清兵部队两架直-20直升机,直飞山东“捉奸”,令人瞠目结舌。这种故事剧本都不敢这么编,却在京圈里流传,这如果是在习一尊得势之时,就算是真的有谁敢编排?明显是习一尊已经无力反击了。
更关键的是,这场危机的性质已非权力之争,而是名誉与面子的碾压——对中国政坛文化而言,“外遇”、“戴绿帽”与“军中传播”几乎是极致的羞辱。
其实这种羞辱还包括习近平从洛阳回来之后,已经遭到软禁。这件事是怎么暴露的呢?其实是源于卢卡申科的一次访华活动。
习近平被孤立?从卢卡申科访华看中共内部权力裂缝
习与卢卡申科的会晤,发生在6月1日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境五个空军基地、重创战略轰炸机的第二天。随即6月2日,卢卡申科匆匆来华,直到6月4日才见到习。恰好同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赴平壤会见金正恩,明面向朝鲜寻求军事援助。中方则“不便露面”,普京只好“派小弟”卢卡申科来代为传话。
卢卡申科本次访华更加耐人寻味,他此次访问期间,居然没有与任何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面,甚至连作为“习家军二号人物”的中办主任蔡奇也全程缺席。这在外交礼仪与内部政治逻辑上,极不寻常。
根据白俄官媒与访问团成员的说法,此行“唯一目的就是会见习近平本人”,其他人“见不见无所谓”。这种说法固然出自卢卡申科之口,但恰恰透露出了一层更深的现实:中共高层并未集体接待白俄访问团,甚至刻意与其保持距离。过去这类元首级会晤,至少会有常委之一(如李强或蔡奇)陪同出席,以体现礼仪与党内共识;如今却只有王毅作为陪同,明显是“降格处理”。
更微妙的是,这种安排不是偶然。上月习近平前往河南考察,蔡奇亦未随行,打破过去几年他必定陪同的惯例。此一细节已引发外界揣测:蔡奇是否刻意与习保持距离,或更准确地说,被上层默许“抽身”,以切割日益失势的习核心。
这场习—卢会晤共暴露了几大异常现象
访问形式极度特殊:以“家庭会晤”为名,掩盖正式外交礼仪的缺席,实为将外交降格处理,意图让习单独承担责任。
会晤地点罕见选在中南海的“纯一斋”,非传统国宾场所,也非领导人专用的瀛台。更有消息称,习办公地点也已从瀛台移出,这极可能意味着其权力运作被边缘化,甚至处于半幽禁状态。
党媒报导异常延迟:与白俄媒体同步发布不同,中共官媒晚了数小时才公布会晤照片与新闻。据悉是因内部对是否公开此行存在重大争议,怕传递错误政治信号,“让体制内以为习还掌权”。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习近平不是已被架空、失去实权了吗?为什么普京还要让卢卡申科来见他?
答案其实很现实:这场战争摊子,是习近平当年亲自卷入、亲自承诺、亲自表态的。不论今日权力如何更替,这口锅,还是得让他背。党内其他高层自然明哲保身,没人愿意承接“中俄战略协作”的政治责任。于是,习被推上台面,成了外交“责任代言人”。
这场会晤,其实更像是一次政治惩罚:既要让习接招,又不给他任何实权与排场。这种将外交责任个人化、权力责任切割化的安排,正说明了中共高层内部目前的真实局势:习近平,仍是招牌,但早已不是掌舵者。
“三气一尊”被羞辱 被抛弃 被诛心
“古有三气周瑜,今有三气习一尊”,已不只是戏谑,而是一场正在上演的政治心理战。回顾近月形势,可见多股“气人战术”逐步成形:
从洛阳到阳泉,每一步都踩在“阴气、败运、忏悔”的地点上,历史象征与风水杀局相叠,形成对帝王气场的围剿。
习近平的出巡,越来越像“边缘老人”的孤单旅行,陪同人员低规、媒体报导冷淡,预示其党内威望渐失。
彭丽媛绯闻事件无论真假,已在舆论中形成“家内失控”的象征,彻底摧毁习家庭和睦的神话与人格权威。
帝星西坠 气数将尽 习近平的政治黄昏正在上演
中共政治向来不靠选票来合法化权力,而是靠仪式、象征与“剧本”。这套机制的奥妙,在于它从不说破,却又无处不在:谁在画面中消失,谁的话语被省略,谁的座位被调换——全都是讯号。而近期围绕习近平的一连串“非政治性细节”,正悄然构成一个诡谲的剧终预兆。
一场“交代后事式”的地方考察,镜头里的习近平神色黯淡、步伐缓慢,不再是过去意气风发、挥手指点的“定于一尊”,而更像一位被带着走流程的老领导。七七事变纪念日,本应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头戏,却被降格为中层官员的例行公事,习一尊的缺席未被解释,却早已成为党内各派心照不宣的共识。
白马寺的香火成为热议焦点,看似无关政治,却充满象征意味——一尊求平安的画面,反映的不是国运昌隆,而是个人命运的不确定与孤立。更具爆炸性的,则是铺天盖地的绯闻与负面新闻:无论真假,它们的密集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中共内部的“默许”,甚至是“放风”,在制造一种舆论预热,为最终的剥权或政治退场创造条件。
习近平曾经亲手拆解邓小平所设计的“集体领导防火墙”,一人主导外交、军事、经济与意识形态,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将整个体制绑上自己的意志。然而今日,他也正尝到这种结构性高度集权所带来的反噬:当体制开始卸下他这位“主角”,没有人会为他挡子弹,没有人敢为他承担责任。他正逐步成为中共党史上最孤独、最尴尬、也最被动的“卸任党魁”。
那么,习一尊能否躲过这一劫?历史给出的答案从来都不乐观。帝星西坠,从不是一日之事。当“天象”变了,当所有细节都开始指向“剧终的布景”,那就意味着权力本身已经选择了下一个主角。而过气的主角,就只能坐在后台,眼睁睁看着大幕落下,掌声与聚光灯不再属于自己。
习一尊 中共史上最名副其实的“烂尾帝”
与其说习一尊被褥,不如说他也是自取其辱,因为其有一个绰号“烂尾帝”。
“烂尾帝”不只是一句网民的戏谑,而是对习近平十多年来统治成绩最直白的总结。若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位自封“一尊”的领导人,会发现,他留下的不是稳定、有序的接班体系,也不是繁荣、自由的国家愿景,而是一堆难以收场的政治烂摊与体制危机。
烂尾的经济改革 喊了十年 寸步未进
习近平上台之初,曾高调宣称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甚至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口号。然而十年过去,国进民退愈演愈烈,民营企业遭整肃,网际网络巨头被肢解,资本市场遭遇寒冬。恒大、碧桂园等地产巨头接连爆雷,中产财富蒸发,青年失业率突破历史高位(甚至被官方直接“取消统计”),社会信心溃散一地。
最终,“共同富裕”成为一纸空文,“双循环”成为口号工程,而中国经济则被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结构性停滞。这不是改革,是倒车。
烂尾的反腐 清洗异己而非制度建设
反腐是习近平打出的第一张王牌,王岐山领衔的中纪委横扫党政军大批高层,看似“雷霆万钧”,实则更多是派系斗争的工具。贪腐问题并未根治,反而以更隐蔽、更体制化的形式渗透到地方与系统。习用反腐消灭政敌,却未能建立起一套真正透明、问责的制度。最终反腐变成“选择性正义”的工具,削弱信任、强化恐惧。
烂尾的制度传承 一人政治重现
他亲手废除了邓小平设立的领导人任期限制,违背集体领导原则,把中国重新带回到“领袖崇拜”与“终身制”的危险深渊。他打造了“习思想”、“一尊”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工程,但党内没人真信、民间更是冷嘲热讽。结果是接班机制荒废,权力集中却乏人可用,一旦其身体出状况,整个体制便可能陷入真空与内斗。
烂尾的国际布局 从“大国崛起”到孤立自困
“一带一路”曾被吹捧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大棋,实际却烂尾连连,债务陷阱与争议丛生。与西方的关系从贸易伙伴变成全面对抗,“战狼外交”搞砸了几十年的外交积累,国际信任大幅滑落。从华为、TikTok受限,到中国留学生、投资遭遇重重阻力,所谓“东升西降”早已变成自我安慰。
烂尾的历史定位 连自己的人设都没守住
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廉政形象,到如今满城风雨的健康传闻与绯闻爆料,习近平的人设崩塌也可谓“烂尾”。对内,他曾想以强人角色重建信仰,对外,他以“民族复兴”为号召博取声望。如今看来,这些故事连党内都不再愿意接续,反而成为潜在清算的句点。
帝国的背影 烂尾的剪影
习近平那个将集权推到极致,却让体制陷入危机的“烂尾帝”。
他把一切权力都收归己手,却发现掌控不了人心;他让万马齐喑,却无人愿意为他鼓掌。他有反转的机会,却因保党而坠入深渊,这样的结局,不是意外,而是宿命,更是选择,为后来继任者所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