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方式错误,长期恐加重肾脏负担。(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每天我们都在喝水,但你知道吗?方式错了,水不但不能养生,还可能变成“毒”。台湾肾脏科洪永祥医师近期在社群媒体公开“十大最伤肾喝水坏习惯排行榜”,指出许多人多年来喝水错误而不自知,甚至导致肾功能衰退而毫无察觉。
肾脏是人体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的器官,每天负责处理160~190公升液体。长期错误的喝水方式会让肾脏负担加剧,甚至提前报废。以下是洪医生整理出的“伤肾十大喝水错误排行榜”,看看自己的习惯有几个上榜:
第十名 运动后狂灌白开水
大量出汗后猛喝白开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导致低钠血症,可能引发头晕、恶心、抽搐,甚至昏迷。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载,马拉松选手因补水过度,出现脑水肿而昏倒的案例。
正确做法:运动后补水应搭配补充钠、钾等电解质,可选择低糖运动饮料,或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
第九名 用饮料或汤代替白开水
长期以含糖饮料、碳酸饮品、浓汤取代白开水,不仅无法补足水分,还可能造成肾脏代谢负担,诱发蛋白尿与代谢症候群。
正确做法:以白开水为主,饮料不超过总水量10%,汤类建议选择清淡为主,避免高油、高盐。
第八名 晚餐后或睡前大量饮水
晚上喝水太多容易导致夜尿频繁、睡眠中断,长期下来影响体内激素分泌与自律神经平衡,也会增加肾脏夜间负担。
正确做法:晚餐后喝水量应控制在全天总量的两成以内,睡前3小时不建议喝超过150毫升。
第七名 冷天或冷气房不主动喝水
寒冷或低温环境会降低口渴感,使人忽略补水,但体内依然在流失水分。若长期血液浓缩,会加重肾脏负荷,还可能增加中风与心梗风险。
正确做法:即使不渴,也应主动补水,建议每两小时喝水一次。
第六名 为了减少排尿故意少喝水
不少老年人因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问题,害怕频尿或漏尿而刻意少喝水,结果反而让肾功能更快恶化。
正确做法:出现排尿困扰应寻求泌尿科或妇科协助,饮水量不应因排尿问题随意减少。
第五名 起床第一杯水喝得太晚
清晨是血液最浓缩的时段,若未及时补水,容易导致血压波动、中风、心梗等风险,也会增加肾脏负担。
正确做法:建议床头准备保温杯,起床前先饮用约250毫升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保护肾脏。
第四名 迷信矿泉水、碱性水等瓶装水
市面上各种瓶装水标榜功效,但其中电解质成分不一,对肾病患者而言,过多的钙、镁、磷等矿物质反而是负担。此外,长期饮用瓶装水也可能暴露于塑胶微粒风险中。
正确做法:家庭可使用经过过滤或煮沸的自来水,健康经济又环保。
误信喝越多越健康,反让肾脏提前老化。(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第三名 本应限水却过量饮水
对于肾功能严重下降、尿量明显减少者,若不控制饮水反而可能导致水肿、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遵照医嘱饮水,建议按照“前一天尿量+500~700ml”来计算饮水量。
第二名 误认为喝越多越健康
不少人误以为每天多喝水能“洗肾”、“养肾”,结果一天喝4000~5000毫升,导致低血钠、肾丝球过滤过度,反而让肾脏提早老化。
正确做法:每日饮水量以体重×30~40毫升计算,体重60公斤者建议摄取1800~2400毫升水分(含食物水分)。
第一名 从小水喝太少而不自觉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伤肾习惯!很多人从小就喝水不足,每天不到1000毫升,医师表示,这类族群多精神不佳,容易感冒、三高、痛风、经常泌尿道染与泌尿道结石,却毫无警觉,肾脏长期缺水导致过速老化的肾脏。
正确做法:每天主动补水、平均分次饮用,白天至少8次喝水行为,并养成记录每日饮水量的习惯。
喝对水 才是真正的养肾之道
喝水这种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日常行为,其实藏着不少学问。若长期忽视正确的饮水方式,肾脏就可能默默承受过多压力。从今天起试着更有意识地补充水分,把喝水变成一种照顾自己、呵护健康的日常习惯,不仅能减少肾脏病风险,也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与整体身体机能。
(本文经授权摘编自洪永祥医师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