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变黄不等于黄疸,先看眼白与尿色再判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皮肤变黄,一般人马上会想到肝胆出问题了。先别急!当您紧张兮兮地要到医院检查之前,不妨翻开眼白看看,如果巩膜并未变黄,小便也不是茶色的,那大可放心,应该不是黄疸。请再仔细想想,是否红萝卜、木瓜、南瓜、柑橘及番茄等食物吃太多了,造成色素沉积,特别是在手掌。这些情形眼白不会变黄,只要停止食用那些食物,色素就会逐渐消退。
如果连眼白都泛黄,多半是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由于药物、肿瘤、病毒或其他感染以及化学物质侵害,致使肝细胞损伤,影响胆红素的转换及排泄,同时毛细胆管破裂,使胆红素回流入血液循环,这是黄疸常见的原因之一。假如有胆结石或癌症病变,阻塞了胆道系统通路,也会造成黄疸;当病人发生打冷颤、发烧以及右上腹部绞痛时,更要高度怀疑是胆结石堵住去路在作怪了。此外,当红血球在未达寿终正寝的时期之前就被分解时,即为溶血性贫血;发病的原因包括药物作用、严重的感染、过敏、自体免疫系统失常,使得红血球破坏而产生过多的胆红素,结果也会导致黄疸。
中医辨阳黄与阴黄;色鲜多湿热、色暗多寒湿,治法各异。(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医认为皮肤发黄多为虚证或湿证,常与脾胃有关。例如脾虚者皮肤会萎黄,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差,经常面有“菜色”,并有食欲不振、吃点东西就腹胀、大便拉稀等症状。若属湿证,则黄色鲜明为湿热,黄色晦暗为寒湿;面黄浮肿则为脾虚湿冷,是慢性肾炎患者所常见的。
中医强调黄疸与“湿”最有关系,并将其分为阳黄与阴黄。“阳黄”属实证,黄色鲜明,明如橙皮色,属湿热为患,症见口渴、身热、恶心想吐、大便干,汗与小便都黄,宜用茵陈蒿汤治疗。“阴黄”属虚证,黄色晦暗,暗如烟薰,属寒湿为患,症见口淡、身凉、大便拉稀,宜用茵陈术附汤治疗。此外还有一种黄胖病,其色黄中带白,眼白不黄,面部黄而浮肿,手足皆无血色,其病因多为寄生虫,或因失血后或脾虚血弱所致。
要是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则称为黑疸,系黄疸之一,多从黄疸转变而来;因其多由色欲伤肾所致,故又称女劳疸。如果在水肿病后期,面部及全身皮肤晦黑不泽,或萎黄透黑,表示肾虚已很严重。
《丹溪心法》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说明体内脏腑有了病变,必会反映在外表,这就是蕴于中而形于外的道理。当皮肤变黄,或许是食物引起的虚惊一场,更可能是体内疾病的反映;不管是红血球异常破坏的现象,或是肝脏病变、胆道阻塞,甚至是另有蹊跷,总要详加诊治,以免遗留大患。
(作者为台湾台中市叶慧昌中医诊所院长,文章经作者授权刊载,转载本文请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