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无人机于2025年8月24日袭击了位于俄罗斯西部的库斯克核电厂,这是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来最为引人关注的核设施攻击事件之一。图为库斯克核电厂示意图。(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25年8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乌克兰无人机今日(8月24日)袭击了位于俄罗斯西部的库斯克核电厂,这是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来最为引人关注的核设施攻击事件之一。
核设施攻击凸显战争激烈程度
中央社报导指出,尽管俄罗斯军方声称击落了这架无人机,但随后核电厂仍发生火灾,厂区一座辅助变压器遭到损坏,导致3号机组的发电量降低50%。
这起事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火灾本身被及时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更在于它反映了战争已经直接威胁到俄罗斯境内的关键基础设施。库斯克核电厂位于俄乌边境附近,靠近人口约44万的库斯克市,此次攻击显示乌克兰军队有能力深入俄罗斯腹地,对其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厂方在攻击后迅速确认“核电厂厂区与周围的辐射值并无改变,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的核灾难,但也凸显了战争中核设施安全的脆弱性。
库斯克地区:战争新前线的战略意义
库斯克核电厂遭袭事件并非偶然,它发生在俄乌战争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端传媒的深度分析显示,2024年8月6日,乌克兰军队首次派遣大规模正规地面部队越过苏梅州北部边境,进入俄罗斯库斯克州境内,这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军首次大规模入侵俄国本土。
根据多方军事分析,截至今年8月中旬,乌克兰在库斯克州已经建立了一个正面至少40公里、纵深10至20公里的占领区。乌军不仅控制了重要城镇苏贾(Sudzha),还逼近了克伦涅沃(Korenevo)外围,对连接库尔斯克市和库州西部的E-38公路构成威胁。
这一攻势的战略意义深远。BBC分析指出,军事专家估计俄罗斯已聚集多达7万名士兵试图夺回库尔斯克,其中约1.2万名是朝鲜军人,显示这一地区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根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的数据,俄罗斯自全面入侵以来已损失超过57.9万名士兵,仅8月1日一天就有1,370人伤亡。同时累计损失8,399辆战车、16,203辆装甲战斗车辆等大量装备。然而,这些损失并未阻止俄军在东线的推进。
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在视察东部前线后承认,俄罗斯正在遭受重大损失的同时,仍部署具丰富经验的突击部队,继续集中攻击顿涅茨克州波克罗夫斯克,以及哈尔科夫州的多个战略要点。
国际军事援助的持续与变化
在国际支持方面,乌克兰获得的军事援助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最新消息显示,挪威联同德国向乌克兰提供新一轮军事援助,挪威承诺贡献70亿挪威克朗(约7亿美元)用于乌克兰空中防御系统。
然而,美国的援助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川普政府上台后,对乌军事援助政策从直接军援转为“使用者付费”模式,即由欧洲盟国出资购买武器再转交给乌克兰。这种变化虽然延续了对乌支持,但在援助规模和速度上可能产生影响。
经济制裁效果的复杂现实
在经济战线上,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呈现出复杂的图景。DW报导指出,尽管欧盟及西方盟国对俄实施广泛经济制裁,但效果有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俄罗斯2024年GDP成长率将达到3.6%。
当前的俄乌战争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乌克兰通过库斯克攻势夺回了部分战略主动权,但这种主动权能否长期维持仍存变数。战争研究所分析指出,自2023年11月以来俄罗斯一直掌握战区主动权,能够设定战斗的地点、时间和规模,乌克兰在库斯克的行动首次迫使俄军作出反应性调整。
然而,专家也警告乌军缺乏足够预备力量继续大规模进攻。冲突情报小组分析认为,乌军在库斯克投入的兵力不到1万人,相当于4-5个旅的规模,这一力量虽然足以建立和维持现有占领区,但难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攻势。
同时,俄军并未从东线顿巴斯前线大规模抽调部队支援库斯克,而是调集了相对“混乱”的援军,包括从其他战线调来的部队和新招募的训练部队。这意味着乌军在东线仍将面临不利局面。
核安全与国际关切
今日的库斯克核电厂袭击事件再次提醒国际社会,核设施在战争中的脆弱性。联合国官员强调乌克兰战争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核事故”威胁上升。据报导,自乌克兰8月6日开始入侵库尔斯克地区以来,至少已有12人死亡、121人受伤,超过13万人撤离该地区。
核电厂的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当地民众,更可能对整个欧洲地区造成影响。虽然此次攻击未造成辐射泄漏,但随着战线向俄罗斯境内延伸,类似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综合分析显示,俄乌战争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乌克兰通过库斯克攻势展示了其跨境作战能力,但战争的根本态势尚未发生决定性改变。东线战场的胶着、国际援助政策的调整、经济制裁效果的有限性,以及核安全风险的上升,都使这场冲突变得更加复杂。
今日的核电厂袭击事件虽然未造成重大灾难,但它象征着战争已经深入影响到双方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战线的延伸和战术的升级,如何在军事目标与人道主义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战争的最终走向,仍将取决于各方的战略选择、国际调解努力,以及双方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