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转折点上。美国总统川普的特使凯洛格公开证实,乌克兰有可能获准使用美制武器对俄罗斯发动长程打击,这标志着美国对乌政策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创纪录的大规模征兵作出回应,而前总统麦维德夫更是发出了迄今最严厉的核战警告。图为战斧巡弋飞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看中国2025年9月30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俄乌战争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转折点上。美国总统川普的特使凯洛格公开证实,乌克兰有可能获准使用美制武器对俄罗斯发动长程打击,这标志着美国对乌政策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创纪录的大规模征兵作出回应,而前总统麦维德夫更是发出了迄今最严厉的核战警告。这三股力量的交汇,正将这场已持续近三年的冲突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极端危险的新阶段。
川普政府政策转变:从“毫无胜算”到“深度打击”
川普对俄乌冲突的立场经历了令人瞩目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今年2月,他还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激烈争辩,宣称乌克兰“毫无胜算”。然而,仅仅数个月后,川普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周与泽伦斯基会晤后,他明确表示在欧洲联盟协助下,乌克兰有能力“夺回全部失土,恢复乌克兰原有疆界”。
这一政策转向的核心,由川普特使凯洛格在福斯新闻频道的专访中得到了明确证实。当被问及川普是否已授权对俄罗斯本土进行深入打击时,凯洛格的回答掷地有声:“从总统的公开发言、万斯副总统和鲁比欧国务卿的讲法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应善用深入打击的能力,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避风港’。”
这番表态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不存在避风港”这一表述意味着美国正在考虑取消对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的所有地理限制,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冲突的性质和范围。此前,欧洲国家屡次指控俄国战机和无人机侵犯其领空,这为美国政策转变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和道德正当性。
战斧飞弹的战略突破:2500公里射程改变战场格局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另一场福斯新闻访问中透露了更多关键细节,他明确提到美国正在讨论是否向基辅提供长程战斧巡弋飞弹。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请求此前曾遭川普否决,现在重新被提上议程,显示政府内部战略评估的重大调整。
战斧飞弹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
战斧飞弹战略覆盖范围=乌克兰前线位置+2500公里最大射程战斧飞弹战略覆盖范围=乌克兰前线位置+2500公里最大射程
一旦乌克兰获得并部署这类武器,其打击范围将能够涵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罗斯核心城市,以及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战略武器库和关键基础设施。这将使乌克兰首次具备对俄罗斯战略纵深实施有效打击的能力,彻底改变双方的军事平衡。
据路透社报导,泽伦斯基提出了一种“曲线供应”方案:美国先将战斧飞弹出售给欧洲国家,再由这些国家转交给乌克兰。这种间接转移模式具有多重战略考量:既能规避美国国内法律的某些限制,又能让欧洲盟友承担更多政治责任,同时在法律与外交层面提供更大的操作弹性。
万斯强调“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总统手上”,这种表述既保持了政策灵活性,也为未来谈判留下了筹码空间。这种“战略模糊”的做法,有助于在威慑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普京的强硬回应:史上最大规模秋季征兵
面对美国政策的重大转变,普京迅速做出了军事层面的强硬回应。9月29日,他颁布秋季兵役令,征召13万5000名男性入伍,创下2016年以来俄国最大秋季征兵规模。
这一征兵数据的历史意义重大:
俄罗斯军事动员趋势=基础征兵×(1+5%)战争年数俄罗斯军事动员趋势=基础征兵×(1+5%)战争年数
目标军力规模=1,500,000现役军人目标军力规模=1,500,000现役军人
俄罗斯每年春秋两季征召18至30岁男子入伍。自2022年2月对乌克兰发动全面侵略后,普京将俄罗斯置于战争状态,此后每年征兵规模以平均约5%的速度持续增长。去年9月,普京更下令将俄军现役人数扩编至150万人,这一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数一数二。
这次大规模征兵具有多重战略意图:首先是补充前线兵力损耗,尽管俄方很少公布确切伤亡数字,但持续战斗无疑造成了巨大消耗;其次是战略预防措施,如果乌克兰获得长程武器并开始打击俄罗斯本土,俄罗斯将需要更多兵力防御广阔边界;最后是向国内外展示战争决心,表明俄罗斯有能力且愿意投入更多资源维护其战略目标。
麦维德夫的核威胁升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冲突”警告
在军事动员的同时,俄罗斯前总统、现任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麦维德夫发出了迄今最严峻的核战警告。他在Telegram上明确表示,欧洲承受不起与俄罗斯开战的后果,若欧洲领袖错误地引发战争,可能会升高成一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冲突”。
麦维德夫直言,俄国不需要与“死板的老欧洲”开战,但他强调:“他们根本承受不起与俄国开战的后果”,并补充说“致命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始终存在”。这番话直接将乌克兰获得长程打击能力与核战争风险联系起来,暗示如果俄罗斯本土遭到美制武器深度打击,莫斯科可能将此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根本威胁。
这种核威胁的战略功能是多重的:对外威慑北约国家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特别是长程武器的提供;对内维持战争动员的正当性,将冲突描述为关乎国家生存的决定性战争;在国际谈判中保留升级威胁筹码,为未来可能的停火谈判创造有利条件。
麦维德夫的警告绝非空洞恐吓,而是俄罗斯面对西方潜在军事升级时的最严厉战略警告。这是典型的“边缘政策”,即通过将冲突推向核战争边缘,来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或至少避免采取俄罗斯认为具有“红线”性质的行动。
克里姆林宫的官方回应:否认与焦虑并存
在官方层面,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试图淡化美国长程武器威胁的影响。他在例行记者会中表示,乌克兰政权在战线上的情势“没有灵丹妙药能改变”,强调“根本没有什么神奇武器,无论是战斧或其他飞弹,都无法扭转局势。”
然而,这种公开否认态度与俄罗斯的实际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长程武器真的如佩斯科夫所说“无法扭转局势”,普京就没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动员,麦维德夫也没有必要发出核战威胁。这种言行不一致恰恰暴露了俄罗斯对美国政策转变的真实担忧。
佩斯科夫的表态更多是心理战策略,试图通过公开否认来削弱西方国家提供长程武器的政治意愿,同时安抚国内民众,避免因外部威胁增加而引发社会恐慌。但俄罗斯的实际军事部署和战略准备都表明,莫斯科对这种威胁的认识极为严肃。
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格局:三方复杂互动
当前的发展已远超俄乌两国间的地区性冲突,演变为涉及全球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川普政府在对俄政策上的每一步调整,都同时面向三个重要受众:国内选民、欧洲盟友与莫斯科当局。
万斯的表态展现了副总统与国务卿鲁比欧在“硬实力—外交空间”之间的战略搭配:万斯强调威慑与作战效能,鲁比欧则在盟友协调与国际法框架内寻求可执行方案。对川普而言,维持最终决定权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有助于在谈判桌上保留可交换的筹码。
欧洲国家在这场冲突中承受着巨大压力,既要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侵略,又要面对俄罗斯核威胁和能源制裁的现实困扰。“曲线供应”模式将使欧洲不仅是出资者,更成为风险与责任的共同承担者,这要求欧洲建立更严密的危机管控与法律框架。
风险评估与发展趋势:多重情境分析
展望未来,俄乌冲突的发展轨迹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变数:川普是否最终决定提供长程武器,欧洲国家是否愿意扮演“中转”角色,以及俄罗斯如何回应这种潜在的军事升级。
冲突升级风险系数=军事压力增加×核威胁升级外交管控能力×理性决策机制冲突升级风险系数=外交管控能力×理性决策机制军事压力增加×核威胁升级
乐观情境: 长程打击能力的威慑效果促成新一轮停火谈判或风险控制机制建立,但这需要前线态势阶段性稳定、大国间明确危机管控机制,以及各方对升级成本的理性评估。
中等风险情境: “渐进升级”模式——美方先行放宽部分打击范围或提供有限数量长程武器,配套严格使用规则;俄方以常规打击加强报复,并在外交上提高对涉供国家的威慑成本。
高风险情境: “快速升级”——长程武器误击、对北约成员国领土造成附带损害、或海空相遇事件失控等,可能迫使各方从“叙事战”走向“快速升级”。
关键观察指标包括:
- 美方是否正式解除打击地理限制
- 战斧或同等级长程武器是否启动“曲线供应”
- 俄方征兵的训练与部署节奏
- 俄方本土防空与后勤重构成效
- 核叙事是否从“语言升级”走向“演训信号”升级
历史转折点上的危险博弈
川普特使对乌克兰深度打击能力的确认,普京13.5万人大规模征兵,以及麦维德夫核威胁升级的回应,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危险的阶段。这不仅是军事冲突的升级,更是国际秩序重新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博弈。
当前的发展表明,传统威慑平衡正在被打破,新的战略稳定机制尚未建立。川普、万斯、普京等关键决策者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对未来数十年的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一方试图以提高军事代价来重塑战场态势与谈判结构,另一方则以兵源补充与威慑话术来维持战略纵深与心理优势。
在核威胁升级的阴影下,任何一方的政策微调都可能产生外溢效应。以“可逆性”与“可控性”为原则推进,是当前最现实的风险管理路径。对国际社会而言,如何在支持国际法原则与避免全面战争升级之间拿捏分寸,将决定这场冲突是走向收敛,还是走向更危险的未知。
这场冲突的最终结果不仅将决定乌克兰的命运,更将重塑整个国际秩序的基本架构。历史将记住这个关键时刻,以及各国领导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这一历史进程的演变,寻求在维护国际法原则与避免灾难性升级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