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达尼胜选纽约市长。(图片来源: ANGELINA KATSANIS/AFP via Getty Images)
面对川普 他还能兴风作浪吗?
人世间的事真是好坏参半,当你有一件好事发生的时候,可能一件坏事也如影随形,这就是东方人讲的相生相克的理。
川普亚洲行凯旋而归,大获全胜。可是一回到美国,就遇到了糟心事。那就是社会主义者曼达尼当选了纽约市市长,大选的最后一天,川普和马斯克给予了干预,但是仍然没有成功。
曼达尼(Zohran Mamdani)——这位被左翼媒体包装为“改变之星”的新纽约市长,胜选后在他的第一场公开讲话,却让无数支持者瞬间破防。
在选前,曼达尼打着“人人平等、一切免费”的旗号,以近乎乌托邦的语言吸引大批选民。他的口号是“让纽约重新可负担”,承诺要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交通、免费住房,仿佛明天就能建成一个“人民天堂”。
然而胜选后,他的第一句话却是——“我还记得我叫你们别再捐款了吗?现在你们可以重新开始捐了。”
这句话一出,整个纽约的社交媒体炸了锅。网友们纷纷调侃:“原来免费是要我们先掏钱的!”“今天让你捐,明天就让你交‘革命税’。”
“免费的午餐确实有——只是别人的钱买的。”
不少人惊觉,曼达尼的“理想主义”其实是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话术:口号动听、承诺动人,但一旦上台,就要以“众筹”的名义,开始搜刮民脂民膏。
一场从“免费”到“要钱”的惊人反转
曼达尼在讲话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理想的“新政府蓝图”——要建立可问责、有热情的市政团队,让纽约变得“公平、可负担”。但当他话锋一转、提出募捐请求时,那份“理想光辉”瞬间坍塌。
正如一位网民尖锐指出的:“曼达尼的胜选,是美国历史上最贵的一场政治课——让人明白什么叫‘理想免费、现实付费’。”
短短几天,纽约不少选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被理想主义的糖衣所迷惑。据报导,有选民甚至表示,半年内他们就可能走上市政厅抗议。
曼达尼挑衅川普?这一仗他恐怕打错了。
在胜选演讲中,曼达尼不仅未展现执政谦逊,反而高调向川普政府“宣战”,放话说:“如果川普想动我们任何一个人,就得先过我这一关。”
这番话让川普轻蔑地回应:“那是个非常危险的说法,他最好对华盛顿保持尊重,否则他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
川普更指出,联邦拨款掌握在总统手里,“曼达尼若想让纽约顺利运作,就得先学会低头。”
外界普遍认为,川普的态度轻松却暗藏警告:联邦资金在手,曼达尼难掀风浪;川普的政绩与“免费口号”形成鲜明对比;曼达尼的极左路线,将成为共和党的反面教材。
川普在活动中自信表示:“2024年11月5日,美国人民夺回了政府,重拾国家主权。我们拯救了经济,也拯救了这个国家。”这番话不仅是对曼达尼的反击,更是对极左政治的一次总结性警告。
民主党内部分裂 激进与现实的对决
曼达尼上台后,并未团结本党,反而将炮火对准民主党高层,指责他们“软弱、妥协、失去灵魂”。这种“革命者”式的姿态,让民主党建制派深感不安。
多名党内人士警告说,曼达尼的“极左标签”可能拖垮民主党在全国的中间选民基础,使本已脆弱的“反川普阵线”更加分裂。
正如众议院议长约翰逊(Mike Johnson)所说:“当社会主义者参选时最容易赢,只要承诺一切免费——谁不爱听呢?
但这只是甜蜜的陷阱,因为许诺无法兑现。最后受害的,正是那些被承诺吸引来的选民。”这句话几乎成了曼达尼现象的注脚。
当选后的“逃离潮”与信任崩塌
曼达尼的胜选不仅让纽约出现“破防潮”,还引发了实际的“逃离潮”。
《纽约邮报》报导称,选举结果公布后半小时内,就有23个家庭联系教育顾问,要求把孩子转到城外私立学校——其中多数是犹太家庭。他们担心,曼达尼的亲巴勒斯坦立场与反以色列言论,可能让反犹情绪升温。
更雪上加霜的是,曼达尼曾公开表示:“如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来纽约,我会想尽一切法律手段逮捕他。”此话不仅引发以色列政府强烈抗议,也令美国的犹太社群心生恐惧。
同时,他的穆斯林身份也被极化操作。据统计,自9月到10月,X平台上针对伊斯兰教的负面言论暴增了450%。这场“信仰政治化”的后果,恐怕不止于纽约。
“社会主义神话”的破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连远在伦敦的市长萨迪克.汗都发来祝贺,称“纽约选择了希望而不是恐惧”。但现实却是——许多纽约人正在选择离开。
曼达尼的故事,其实是美国政治的一面镜子,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曼达尼不是纽约的希望,而是美国的警钟。”
他或许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反面教材——告诉世人:当政治变成许诺一切的艺术,人民最终失去的,就是自由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