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愛」是社會的精神支柱

作者:潘一丁 發表:2003-03-16 20: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孝、仁、愛」這幾個字,往往經常被當作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或代表。曾經被歷代中國統治集團所推崇、宣揚,卻又被共產黨當成「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打倒。到了今天,似乎又成為討論中國文化前途的一個重點,好像真是只有中國文化才有的概念。這實在又是人類當前社會理論的一大誤解和其本身落後的證明,最起碼也是上了中國文化由於文字簡練抽象的副作用的「噹」。因為這樣雖然有提綱攜領、便於記憶取用的好處,但也由此造成不求甚解的教條和形而上學結果,成為可以隨便取用或拋棄,又可按統治者需要任意解釋的「招牌字」,反而埋沒了它原本應起的重要作用,就像我們只知道不斷粉飾建築物的外表,卻不去注意維護裡面起支撐作用的樑柱一樣。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當代人類和動物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已經完全「社會化」了。不僅生活在隔離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人造空間裡,而且由於高度分工,也幾乎完全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但是這種人造空間不是「動物園」,沒有限制行動的籠子或圍欄,是靠互相依賴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的。但是人具有高級複雜的精神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主導(不是正確、就是錯誤)行為的原動力。所以,為了保持社會必要的團結一致和穩定和諧,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共同要遵守的準則,就像為了保證道路的安全、通暢,需要有一個人人得遵守的「交通規則」一樣。而「忠、孝、仁、愛」就是中國文化對這些準則精闢的文字概括。

什麼是「忠」?「忠」可以被解釋成「自覺遵守法制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由於時代和社會條件不同,其具體內容可能大不相同甚至互相牴觸,但上述原則精神是不變的。在奴隸社會中,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這是為當時的社會道德所接受的。他們被要求忠於奴隸主,根據奴隸主的規定和命令從事戰爭或生產,得以積累財富和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一旦這種「忠」被破壞,就會發生奴隸暴動起義,奴隸制度就崩潰了;封建時代,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要求大臣和全體百姓都「忠」於他,以便他的鞏固政權計畫和治國理念得以貫徹執行。要是出現普遍的不「忠」,社會就出現動亂和災難,如果得不到恢復,就要改朝換代。但王朝的名稱和主人可以改來改去,可「忠」的要求是絕不會變的。到了共產黨統治時代,毛澤東要別人可以懷疑、打倒一切,卻一定要「忠於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和封建王朝如出一轍。連臺灣一段時期內被炒得火熱的「省籍情結」中,也照樣可以發現「忠不忠(於臺灣)」的影響。到了「九一一事件」發生以後,連美國也要利用這面「大旗」來凝聚民心。所以可以肯定,今後不管向什麼方向變,「忠」的原則是不會變的。

再來看「孝」,「孝」是「母愛」這種「天性」的人性化延伸和發展。在自然界,「母愛」是為了保護幼小後代,避免在具備獨立生存能力之前夭折、而形成的遺傳天性。但人類具有因思維能力產生的豐富感情,而語言文字及社會化加上物質文明的進步,又有兩代人保持終身聯繫的條件。在古代,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不具備由社會來照顧所有已喪失生產力的老年人的能力,又不能像沒有理性的動物一樣由其自生自滅。這時,「孝」就是最有效而又合情合理的解決之道。子女小時候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受到父母親的愛護和照料。等父母年老或體弱無法維持自己生活時,子女在「孝」的規範下,有回報的感情需要和道德義務。結果,父母除了天性使然而照料子女外,更因為要關係到自己老來是否有「靠」的切身利益,自然會加倍調動培養子女的積極性,甚至要「望子成龍」。而子女在這種道德教育和約束下,以及自身晚年也要從下一代回收的感情和利益考量,當然也會接受。結果,從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家庭開始,就起碼獲得了理論和精神的保障,當然就能維持和諧和穩定。這種安排,無論從人性的感情或理性對等公平的角度,都是無懈可擊的。只是可能由於古代認識的侷限加上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孝」的原則被引向錯誤和非理性的極端,把子女當成父母的私有財產或可以予取予求的「奴隸」,提出了單向的「忤逆」或「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類的不合理標準,產生了物極必反的後果。但如果不考慮人類應有的「人性」和感情因素,只是因為「孝」被錯誤理解而產生的不良後果,以及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具備了物質上承擔照顧所有老年人的能力,就認為可以徹底廢除「孝」的概念,子女一成年就「橋歸橋,路歸路」「銀貨兩乞」,等於破壞了社會基礎-「家」的長期穩定性,豈不是倒過來在向「畜生」看齊了!

至於「仁」,則是規範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行為準則。人類生活在分工的社會中,聯繫密切並相互依賴,合作和競爭同時存在,但社會中合作的比重和重要性都遠大於競爭,而人類是有強烈感情需求的生物,精神上的感受會明顯影響能力和效率的發揮。所以,無論封建社會中的地主對佃戶或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家對工人之間、甚至「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和民眾之間,儘管有利益分配的矛盾,但聰明一點的前者,都懂得創造一個好一點的環境氣氛,來改善相互不滿的情緒、盡量避免出現對抗性的破壞事件。因此,「友善」「樂於助人」「以禮待人」等,就被作為「仁」的標準來提倡,讓任何社會,都能有較好的愉快合作、和平競爭並享受幸福快樂的客觀環境。一旦「仁」被忽視或削弱,爾虞我詐必然盛行,社會就趨向惡質化。

最後那個「愛」字,則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準則。因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類,一方面保留了自私和貪婪的天性,卻又必需相互依賴地共同處在一個遠比自然界動物要狹小的空間裡,更何況在分工的社會裏,事實上每一個人都要靠別人的付出,才能生存,而這樣的付出就整體和長遠來說,是不能通過「掠奪」來實現的。所以,創造一個友好和諧、相互支援的社會氣氛,就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而「愛」正是維持團結的「粘合劑」,和減輕摩擦的「潤滑油」,靠愛來約束、收斂或抵消一點自私和貪婪造成的負面後果。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呈現的一切災難,就是一個沒有「愛」的社會的典型。

其實,只要承認上述對「忠、孝、仁、愛」的理解,就會發現,這些準則的本身,並不是(或不應該是)中國所獨有,其中大多早就是人類各個社會所共有的標準。不信請看:

古今中外,所有的民族和國家甚至包括宗教,都提倡「忠」。歷史上,一切為自己國家或民族作出貢獻或犧牲的人,那怕他對其他民族和國家有過並不好的記錄,都被推崇為「英雄」;任何宗教,都要求自己教徒忠於本教的教義;即使自由民主到如美國,也要求人民忠於自己的國家、法律,軍隊忠於政府。會把出賣國家機密的人以「叛國罪」起訴,或儘管現在承認「越戰」是錯誤的,但並不為當時受到鎮壓的反戰者平反,也沒有人讚揚克林頓總統當年逃避兵役是「英雄行為」。可以肯定,沒有任何國家會不承認「忠」的存在和必要,一個沒有「忠」的概念的國家,是不能穩定存在的。

「仁」也同樣,西方文化中,早就提出「人道主義」「平等」的口號和所謂的「紳士風度」等概念,和「仁」的內涵及用意都沒有兩樣,只是前者抽象、後者具體一點而已。宗教則有「慈悲」「仁慈」的概念。因為社會進行分工時,不同性質的工作會出現工作條件好壞、輕鬆程度不同、因貢獻和重要性造成待遇地位上的差別等,使部分人產生對其他人的「優越感」。這是任何社會都會出現、也很難避免的現象,因為人和人之間在分工問題上,除了存在許多客觀條件或機遇外,一部分也的確有一定天生素質上的差別。正因為這兩方面的因素同時存在,不可能絕對判斷這種觀念的對錯。所以只能提出要相對地位處在「強」方的人,以「仁」來對待相對處在「弱」方的人(如上級對下級、醫生對病人、富翁對乞丐、強盜對被害者、...)。從而緩和後者對前者之間產生的「不平衡心裏」,減少社會中消極對立甚至對抗的情緒。可惜現在我們越來越不懂得善用「仁」的方法來減少不必要的矛盾,而以為可以交由宗教或什麼「慈善機構」去辦理,另一方面反而鼓勵拉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為以不當行為斂財的人找到良心上「免責」的藉口。這樣我們怎麼能指望建立穩定祥和的社會呢?

而那個「愛」,則本來就是西方的社會的普遍倫理,西方宗教的基本教義,就有「博愛」的字眼,和中國人提倡的那個「愛」並無原則區別。但是,應該將「愛」看成是理性的「自私」和人性的「本能」(可以認為沒有「愛」的就不是人,是披著人皮的動物),不是什麼「付出」、「犧牲」、更不是用來抵消罪過的「贖金」。否則,成了「白吃的午餐」,等於鼓勵天性的「自私和貪婪」,讓更多人情願當不付出、不犧牲的「白吃」了。今社會出現的諸多問題,就是因為許多人不是缺少就是誤解、濫用了「愛」。比如,綁架、殺人或強暴犯,正是缺少愛心,才會作出如此害人利己的行為;而又有一部分人以為「愛」是一種「消費」的慾望,可以隨心所欲地用到「貓」「狗」或其它動物,或什麼「電子雞」之類的人造玩具、甚至由於為了打「知名度」而就近用到沒有愛心的惡人身上(因為世界上許多需要愛心關懷的人,如受到飢餓死亡威脅的非洲、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家的人民,離他們太遠了),一味爭取這些人少受甚至不受應有的懲罰,使得法律制裁越來越起不到阻嚇犯罪的作用,還造成不少人竟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懷和注意,而故意去犯罪!美國之所以犯罪或坐監獄的比例名列世界前矛,到不是因為美國人比別人壞,其中一個原因,正是「愛」出現偏差的結果。試想一下,如果上帝愛人愛到要撤消「地獄」,不管好人惡人一律平等進「天堂」,同樣享受天使全面、週到的服務,那還有人會進教堂,去跪在那裡向神父「懺悔」嗎?

不過,西方文化中似乎的確沒有「孝」的概念,但這絲毫不意味著「進步」,反而可能是社會「遺傳基因」的先天缺陷。客觀地看,他們其實是以人類的方式,照搬了自然界動物的模式而已。子女出生後,「母愛」被以法律形式固定(父母有養育的義務),但一旦子女到了法定成年,雙方理論上就脫離了任何關係,可以像一隻長硬了翅膀的鳥或學會了捕食能力的「狼」,從此走入「森林(社會)」而不用再回頭,甚至以後還可以六親不認地訴訟打官司。這種方式至少從理論上完全忽略了「人性」的考慮,無視人具有高級複雜的精神思維,最需要感情(包括不能取代的「親情」)的滿足,以為老人也像老貓老狗一樣,只要物質無慮,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從許多文學、新聞報導中不難發現,西方社會中的老年人,大多物質生活是很不錯的,但卻無法沖淡他們孤獨淒涼的心情,除非已經得了「老年痴呆症」,否則他們自己是不會承認過得幸福的。這樣的人生,怎麼談得上「圓滿」呢?如果深刻地分析一下美國和大多數西方社會(或者還要包括當前的中國),其之所以「金錢至上」「物慾橫流」之風盛行,甚至家庭暴力的增加,很可能都跟沒有「孝」的概念有關。因為客觀來看,家庭絕對是組成人類社會最小的「分子」(個體的人只能看成是不能完全代表社會的「原子」)。當一對年輕人結合,接著有了孩子,一個「家庭」就形成了。出於母愛的「天性」和撫養下一代的義務,開始有了對社會的關心和責任感。但是孩子一旦成年,卻要從法律上執行動物世界的規則,理論上完全斷絕兩代人之間的聯繫。無疑對上一代的感情是一種毀滅性打擊,一旦退休就開始失去一切精神寄託,所以只能靠物質享受來填補感情失落的空虛,以年輕時拚命賺錢來購買老來時的安全感。也正因為親情在法律上被確定為「暫時」的關係,沖淡了雙方培養長期深刻感情的必要和積極性,取消了相互永遠要負責的聯繫,當然容易出現更多的家庭暴力。而「孝」卻正是可以克服、彌補這種不足的概念,只可惜這種概念,被中國歷代御用文人和一些混帳父母,出於政治需要和過於自私的目的,無限延伸成「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倫理,或「二十四孝」之類愚昧荒謬的典型,非但無法實現,反而變成被人嘲笑垢病的「把柄」。要是今天中國人看不到這一點,不是想法去恢復其正確合理的面目,卻要迫不及待地拋棄它的話,等於「削(中華文化之)足適(西方社會之)履」,其愚蠢的程度,是絕不亞於「天方夜談」中,那個拿「神燈」去換「新燈」的故事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忠、孝、仁、愛」可以被認為是支撐人類社會的四大精神道德支柱,如果再加上「禮、義、廉、恥」這四大個人精神道德支柱,就構成堅固完整的人類「精神平臺」,可以安全地在上面建設最宏偉的「人間天堂」。這絕不是什麼「空想」,它和「烏托邦」的原則區別,就是它是在總結了人類過去的實踐,對人性有了正確的認識後提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理論所要走的道路,不存在任何對現實的迴避或妥協,在社會實踐以及精神領域內,它將主動提出或積極面對所有挑戰,用文明而體面的勝利來讓所有人「心悅誠服」地自願接受,再得心應手地自覺應用。因為到那個時後,人們將會發現,前途的確一片光明,危機都是沒有必要地自己造出來的。

所以,對中國人而言,根本不存在要不要「西化」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徹底改正自己迷信和不求甚解的盲從的心態,把自己的文化從神壇、供桌上請下來,撣掉灰塵,洗去油垢,還其應有的本色。然後以當代概念和語言,將其改造成適應現代條件的最有效工具和武器。到那時,就會發現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或克服不了的困難,其實是自己才最有資格在世界上「瀟灑走一回」的。

正因為中華文化,從高級的精神層次來看,不僅具有別人有的所有好東西,還有別人沒有的好東西(如「孝」的觀念),這是中華文化能對未來世界作出貢獻的理由所在,這裡面沒有絲毫虛狂,更無懼面對任何挑戰。今天的中華文化之所以呈「虛張聲勢」的表現,而不能「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走上世界舞臺,是因為中國人自己並沒有得到這種文化之「真傳」、掌握其「精髓」、並切實地運用,才會使其變得像「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筋」。何況文化不是巫婆神漢手中的符咒,給誰隨便拿去一燒(成灰)、一吞(下肚)、一貼(上門)就完事的。中國過去有句俗話曰「沒有金鋼鑽(過去對鑽石的俗稱),不攬磁器活」。就人類社會這個出現裂痕的「磁器」,中華文化的確就是修補用的「金鋼鑽」。只是這顆「金鋼鑽」,現在還混在「煤堆裡」,沒有挑出來。中國人不能因為有這堆「煤」,就大叫可以解決世界的問題,反而落得讓人訕笑,這是部分中國人的偏差所在。只有中國人靠自己的文化,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後,才有可能讓世界開始認真地考慮它。或者外國人有一天自己明白過來,「文明」不是可以不擇手段推銷的「商品」。不同文化間,就算有先進、落後之分,但是這種精神文化類型「你死我活」的矛盾或衝突,只能靠在思想理論領域裡,在只有人才有資格享受的層次上,按宇宙大自然為一切生物定下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之類的「叢林法則」,去打一場和自己「身份、地位」相符的「精神戰爭」(否則等於承認自己穿衣戴帽的「(衣冠)禽獸」)。其實歷史早已證明,武力可以征服甚至消滅一個國家或民族,但武力的強大卻絲毫不代表文化的優秀。成吉思汗用武力將版圖擴大到歐洲,但「蒙古文化」並沒有取得相應的勝利;滿族用武力統治了中國,自己反而被漢族所同化;而歐洲本身「一個征服者民族,最後與被自己征服的國家一起滅亡」的歷史記錄,更非「罕見」。也許可以作一「大膽預言」:美國的「速食文化」征服世界之日,就是人類全面走向「自取滅亡」之時,這是今天美國人人民和他們的總統,最應該「引以為戒」的!

這個道理其實是很明顯的,因為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喝「可樂」無宜、吃「漢堡包」有害、聽高分貝耳機使聽力早衰、性開放造成愛滋病蔓延和許多社會問題……,而社會現實更突顯在「言論自由」保護下的流行文化,只能宣揚、鼓勵「精神頹廢」。那麼,一個生活在「喝著無宜的飲料、吃著有害的食品、熏陶在鼓勵放縱的文化環境裡」的群體,除了走「下坡路」外,還能有什麼前途呢?美國的杭廷頓教授之類,鼓吹「文明衝突論」,大有想為文化「打一仗」的氣勢。可惜他比他的自然科學界同行們,能力和水平差得太多,不要說迄今沒有掌握解決這種「衝突」的方法和武器,可能連文明的「廟門朝哪裡開?」都還沒有摸到。因為他竟然沒有發現,美國社會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在向「古老、落後的東方社會」靠攏了。這只要想想那個社會現在暴露出來的貪污腐敗現象,不是越來越少,反而有日益增加、嚴重的趨勢,就知道把這種現象歸咎於「文化落後」的難以自圓其說,更不用說包括他們國家在內的當前國際社會,所玩的一切「花招」,就沒有中華文化認識不到、解釋不了的地方!

其實,宇宙間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都不能例外地,要遵守自然為自己特定的客觀「運動規律」,惟一能做的,就是去認識和掌握那個「規律」並爭取主動「按規律行事」,就像會游泳的人只是懂得掌握「水性」而不能改變「水性」一樣。如果誰以為自己「強大」到可以「隨心所欲」的話,等於在步毛澤東「人定勝天」的錯誤後塵。要是美國人能學會用一點「東方文化」的觀點或方法,肯定需要去問「WHY(為什麼)?」或「HOW(怎麼樣)?」的問題就會少得多了。 其實,人類各種不同文化之間,可能有像數學中的三角、幾何、代數,各有所長的區別。或者也有一點如「DOS」或「WINDOWS」那樣高低版本的不同。但不同文化之間,只能通過相互比較、學習來共同接近、提高,並最後達到融合、也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同」或「地球村」的理想目標。就狹義來說,「文化」其實也是一種工具,就像指南針或電腦一樣,不管是那個發明、製造的,沒有專利,誰都可以用,而且誰用得好誰自己受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