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何時長大?

作者:遲國維 發表:2003-05-26 16: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傳媒離百姓有多遠

  這句口號很久沒人喊了。入世了,大家想的是,中國傳媒如何與國際接軌。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入世初期,一些社會問題,諸如失業人員總量增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擴大,部分社會群體的邊緣化趨勢將逐步加劇,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亟待完善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報導與評論,並沒有成為這一時期傳媒重要的報導內容。
  認為讀者是弱智的,有所謂的「豬理論」:餵什麼,吃什麼。 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老百姓已經放棄了對傳媒的任何希望,就像大人對待不開竅的孩子,由他去吧。而這個不懂事的孩子卻認為大人都是傻子。中國傳媒何時才能長大?


本末倒置的包裝意識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新聞報社的楊荇農總經理說:跟國外同行討論辦報的時侯,發現他們很少講版式、技巧,而是主要強調內容,看內容能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由於中國媒體的特殊性,在轉型期尋找突破口,不得不先在版式、技巧上做文章,於是包裝成為撒手鐧,服務成為一類新聞。這本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是,久而久之,卻成為做報的根本大法,真是本末倒置。
  1993年,一個介於報紙和雜誌之間的刊物--《精品購物指南》在京城亮相,它的最大特點是,每期一個美人頭,所刊內容為生活服務信息,在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這是個什麼東西的時侯,也就是到了1998年,它的廣告收入已達到1億8千萬,全國第九,京城第三。事實勝於雄辯,金錢就是真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時間生活服務類報紙風起雲湧。
  1997年解放日報社的4位年輕人悄悄來到北京,潛入《精品》,他們避開領導,只找群眾,真是欲把真相求,山間問樵夫。半年後,一份《精品》的克隆--上海《申江服務導報》問世,內容版式與北京《精品》相似,運作上實行廣告獨家代理制,一年後,這份上海的《精品》發行量達到25萬份。
  不作新聞的刊物,在北京、上海獲得巨大成功,刺激了死氣沉沉的中國報業,也好像給難以跳出宣傳怪圈的中國媒體指了一條出路,做新聞不是有許多條條框框嗎,好,我不作新聞,行不行?不是說,讓二老滿意嗎,我讓領導滿意那麼多年了,我現在開始讓老百姓滿意一下,行不行?我不管他們的思想,不管他們的教育,只管吃喝拉撒,柴米油鹽,行不行?
  緊隨其後的是《上海星期三》《上海一週》,他們很快就與《申江服務導報》形成三足鼎立。再其後,是天津的《假日100天》,保定的《蓮池週刊》,重慶的《新女報》,石家莊的《精品導報》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曾對生活服務類報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問題做過專題研究,從報紙類型上看,專業生活服務類報紙和都市報紙已佔到總樣本的37%,廣播電視報佔到26%,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中國已有63%的報紙不做新聞了。
  還有, 現在的報紙把賣點寄託在包裝上,以為靠一個聳人聽聞、言過其實、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標題,一張佔滿整個版面的圖片,就能打動讀者,真不知這是中國新聞人的無奈,還是中國讀者的無奈;是中國新聞人的悲哀,還是中國讀者的悲哀。


漏報制流露出的老大情結
  
如今各報都在認真執行一條沿襲已久的漏報制,有的報社還成立了檢查組,每天都要對照各報認真檢查,搞得記者疲於奔命,為完成任務,免於處罰,不得不扎堆採訪,互串稿件,其結果,導致報紙千報一面,千篇一律,天下就不能出點什麼事,一有個大動靜,幾乎所有的報紙就變成了一張報。這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浪費之一。
  為什麼不肯在獨家新聞、獨立立場、獨立言論上下一番工夫呢,為什麼非要跟風呢?
  看看我們的老總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樣子,拿捏著一種為全國人民奉獻精神食糧的作派,真是好笑。豈不知在讀者眼中,就像看木偶戲一樣,不管怎麼變,也就那麼兩根線。
  其實在報人們「定位」的標準讀者中,並不存在只等待閱讀你的報紙而沒有其他信息來源的人,人們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信息來源,報紙、電視、還有網路。
  

20分鐘翻完一扔
--好報的標準?
  
再比如說,現在有種觀點很流行,說新聞是易碎品,報紙是速讀紙,文化快餐。什麼叫好報紙,用京城一位老總的話,20分鐘翻完一扔,就是好報。
  這種觀點很時髦,時髦是因為投巧、省事,現在的日報三四個版地加厚,新聞界興高采烈走進厚報時代,要是20分鐘看完了事,留在一篇文章上的時間能有多少呢?
  既然讀者走馬觀花,編輯何樂而不為呢,反正你又不看,我又何必費勁去寫?所以現在大家都愛把勁下在標題上、圖片上、版式上,一個版面,一兩千字就撐起來了。而且把這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辦報理念。
  現在的新聞,除了標題,別的就不用看,通欄大標題佔上十幾行的地方,內文二三百字,照這樣發展下去,很快就會出現一種新報--標題報。現在的前衛理念越來越脫離事物的本質,媒體是幹什麼的?是傳遞有用信息的,內容為上是永遠的真理,沒有內容或是傳遞沒用的信息,還要媒體幹什麼?
  
我們為什麼總愛製造矛盾
  
我們的很多報人認為報業理念與市場取向是一對矛盾,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是一種人為的假設。就像自從孟子提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後,人們就一直這樣以為,一直在為吃魚還是吃熊掌發愁,其實兩者通吃本不是什麼難事。
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數十年來堅持以維護正義為宗旨,直到現在仍是全美最有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紐約客》從創刊到現在一直堅持以精英文化視角探討政治、文化、經濟現象,一直受到讀者的歡迎。而像《今日美國》、《時尚》這樣以市場價值為取向的報紙和雜誌,同樣受到讀者的歡迎。
有報業理念的人並不排斥服務市場,選擇市場取向的人也沒必要做痛苦「賣身狀」。
  我們往往自以為是地把讀者分為低端讀者和高端讀者,並天真地認為殺人放火色情是給低端讀者看的,MBA、WTO是給高端讀者看的。我們根本就想不到,讀者是把《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一起買回家的。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的怪圈,什麼時候我們才肯老老實實地拜讀者為師?
  


日益枯萎的原創精神

  如今報紙越來越厚,50版、80版、100版;分類越來越細,細到了描眉畫眼也能做好幾個版;信息越來越多,各種變相色情服務比比皆是,但是,讀者真正關心的新聞越來越少,由記者深入調查研究,認真採訪挖掘的原創新聞越來越少。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能拯救或毀滅當今社會的,只有兩種人:一是國家領導人,一是從事信息傳播的人」。
  記者是一種神聖的職業,而他的神聖正在於記者是說真話的代表。新聞的生命在於新聞的真實,人們看新聞、讀新聞、聽新聞就是為了瞭解事實,瞭解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者自己生存的社會上的各種真實的信息。
  原創新聞越來越失去市場,失掉了供其生養的土壤。從目前報社新聞操作的方式上看,原創新聞有兩個來源,一是跑口記者佔到60%-70%,二是機動記者,佔到30%-40%。
  跑口制度,經過40年的實踐,現在幾乎成了封殺原創新聞的凶手。很多人以為, 跑口制度的形成,是因為報社需要「深度報導」,於是把記者分成口,便於記者長期接觸,久病成良醫,最終成為專家型記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過去,大的日報建制都跟政府建制相似,如政府有工業部、農業部、經貿委,那麼報社就應該建立工業記者部、農業記者部、經貿記者部,管工業的政府領導需要報導的事情由宣傳工業的記者負責等等。
  現在,報社在分口形式上有些變化,但實質沒有改變,而且一些非主流報紙想服侍領導,也沒那個門道。可以說,分口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各個部門的成就,而非報社所說的「深入報導」,現在報社記者寫不出好稿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原創新聞的第二個源頭是機動部。 按說,機動部的特性決定了他們走街串巷,貼近百姓,有利於原創新聞的出現,但是媒體更偏重於讀者熱線,現在京城的讀者熱線最高獎抬到了2000元,據說還要往上漲。現在,京城媒體社會新聞的導語一般是這樣開頭:昨天xx先生打來熱線……
  既然寫一條新聞和通過熱線寫一篇稿報酬是一樣的,而且還有熱線獎,那麼何必要多費力氣呢。有的人乾脆把自採稿當成熱線處理,這樣至少能分一半熱線獎,誰還沒個三朋四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拿上熱線獎跟朋友喝點小酒,豈不美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