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平:臺中美三邊政策的演變 美中臺三邊關係現狀與展望(下)

作者:作者:李衛平 發表:2004-12-06 08: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三方中大陸的政策最為穩定: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但在具體執行方面卻有不少調整。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以經濟利誘和文化傳統作為統合手段;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紀初,在堅持經濟文化等手段的同時,重點轉移到了武力威脅;近一、二年從前臺退到幕後,轉而請求美國出面壓制臺灣的獨立傾向,即不僅不反對而且乞求美國干涉內政。這一轉變顯示,中共對臺灣對美國尤其是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對大勢有了符合實際的判斷,清楚地認識到大陸根本不具備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只是集極力反美與緊抱美國的大腿於一體,描繪出了一幅矛盾滑稽醜陋異常的形象。好在中國沒有新聞自由,不然中共當局還不知會被罵成甚麼模樣呢!

未來,為了因應臺灣方面的制憲舉動,大陸可能會制定國家統一法,甚至制定臺灣基本法,為統一奠定法理基礎。

臺灣的兩岸政策主動積極,富有活力,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從最初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一國兩府,到海峽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到一邊一國(兩國論),以及中華民國在臺灣,制憲正名等。這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充分顯示了民主自由政治的活力,自然是大陸僵硬的極權當局無法應對的,少不了一番手忙腳亂、焦頭爛額。這一轉變表明,臺灣社會的本土化進程呈不斷加速的趨勢,法理台獨已然呼之欲出,所有這一切正在並將更為猛烈地衝擊大陸與美國的政策底線。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目標概括有三:和平、經濟繁榮與美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如果台海發生衝突,美國被迫捲入期間,三個目標都將受到巨大的衝擊。這是美國極力要避免的。

美國海峽兩岸的宏觀政策多年來沒有改變,依然維持其三角鼎立的特點,即一個中國原則、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必須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政策實施和著重點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前,美國在台海實施戰略模糊政策,只有上述幾條大原則,各方能夠根據自己的利益加以靈活解釋,具有相當大的活動空間,但在李登輝、陳水扁總統小步向臺灣法理獨立快跑的衝擊下,美國不得不轉向戰略清晰,在兩岸政策中加入了兩條極其明確的原則:不支持臺灣獨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各方的活動空間大幅度壓縮,增大了直接對抗的機率。

臺美的認識分歧在於,臺灣認為美國保衛臺灣的民主,就應該保衛臺灣的獨立;美國則將兩者分開來,只願意保衛臺灣的民主,不願意保衛其獨立。為此,美國政府公開表示:看不到臺灣獨立將使其人民享受更多的自由。

2001 年布希總統執政之初,曾公開承諾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今年十月底,鮑威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表示,臺灣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前後態度的巨大反差表明,美國的台海政策已經由主要制止大陸動武,轉變為主要防止臺灣獨立。未來,美國肯定將加大對臺灣獨立的制約力度。

*可能存在的變數

變數存在於大陸和臺灣。

近年來,大陸表面上歌舞昇平,一派繁榮景象,卻掩蓋不住深層的諸多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如極權、腐敗、兩極分化、失業、金融風險、拆遷賣地、國企改革等,廣大民眾普遍集淤了對中共當局強烈的仇恨,全社會佈滿了烈火乾柴。近一個月來社會危機頻發,先後有河南中牟民族衝突,重慶萬洲與四川萬源警民衝突,廣東揭陽警民衝突等,顯示大陸社會矛盾激化,大有政權臨近危機總爆發的跡象。可以相信,一旦發生連鎖反應,勢必不可收拾。此時中共必定會借臺灣問題轉移矛盾,兩岸極有可能爆發武裝衝突。

泛綠人士有一個基本共識,2008年大陸舉辦奧運會前是臺灣獨立的最佳時期,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今後獨立的可能性將更為渺茫。正因為此,明年的「制憲」極有可能走向法理台獨,從而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對峙,乃至爆發衝突。

*避免矛盾激化之道

毫無疑問,臺灣的前途應該由臺灣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由於複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利益等多種原因,臺灣現狀的任何改變受到很多制約。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堅持走法理台獨之路顯然是缺乏明智之舉;美國應該反覆向雙方強調,不允許任何一方單獨改變現狀,並促使雙方重新走上談判桌,繼續中斷了十年之久的會談;台海問題的最終解套在於大陸的民主化。民主大陸或者能夠使臺灣放棄獨立的主張,至少可以保證大陸民眾瞭解並尊重臺灣人民的自決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