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低劣,粗製濫造,人心浮動---中國軍工現狀揭密

發表:2005-05-05 21: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個軍工系統,乃至一個軍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靠說謊和造謠來提高士氣,是沒有希望的。

1、軍工現狀

a、國產155自行榴彈炮(我國也叫加榴炮)的動力部分,完全從德國引進。僅引進德國發動機的翻譯工作,就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生產發動機的工廠,主要設備全是德國進口,而且設備一出了故障整個生產線立即趴窩,只能等著德方來排除。

b、老卡來中國的時候,說我國的槍械工業的工藝水平,還大致相當於蘇聯30∼40年代的水平。我國自己內部的評述認為,80年代末的坦克行業的工藝水平,還停留在50年代。 c、某槍廠從事比較高精度加工的班組(能夠操縱加工中心的人),一旦熟練後就會整班整班的跑掉,跳槽到沿海急需這類人才的地方拿高工資去了。截止到2000年,已經跑掉3批了。

(不得不插嘴,根據2年前上甘嶺同志所說,生產88式通用機槍的某廠,1995年臨時工月薪為叁拾柒元)

d、2001年底到坦克炮的生產單位公幹,臨時借用某車間的設備,閑來無事時注意看了十幾臺該車間設備的銘牌,其中絕大部分是1959年安裝使用的,而這個工段正在生產的東西,是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火炮穩定器。

e、某大型兵工廠調集了上百臺加工中心用於新式裝備的生產,但是其中70余臺是原民品生產線上因民品在市場上失敗而轉過來的。

f、國產中小口逕自動武器的精鍛機,我所知道的3臺,全是奧地利的,而且引進一二十年,至今沒有玩兒轉,而且,現在國內還沒有比它更先進的加工設備。


G、最先進的155加榴跑,引進仿製的;
 某新型122榴彈炮,引進仿製的;
  最先進的雙35高炮系統,引進仿製的;
  最先進的速射迫擊炮,引進仿製的;
  105坦克炮,引進仿製的;
  125坦克炮,引進仿製的(注意、注意、注意);
  最近又看到了一種「低壓線膛炮」的消息,又是引進的……

  對了,忘了說航炮了,這個東西,俺可不熟。不過N年前,在現在的兵器裝備研究院靶場,看到過神秘地藏在某房間分解研究的多管航炮,來源俺就不說了,反正不是國產貨,反正現場的某人一提起要仿製,就嘖嘖搖頭……


H、120定裝炮彈太重了,在坦克的空間裡裝填困難--必須改成分裝,自行設計的裝彈機性能又達不到要求。要不然為什麼還要請WKL(烏克蘭,注意注意)設計「125炮的59」呢?人家可是三下五除二就把簡化緊湊版的裝彈機搞出來了。 (這一段太值得玩味了)


I、炮射導彈,100型的是引進的,照葫蘆畫瓢搞出了105的,問題還不大。再接再厲搞125的,這下傻眼了--125的要分裝啊,要適應裝彈機。

2、科研

a、某型國產槍械規定全壽命試驗中允許的故障數是5次,有次試驗無故障,於是很多宣傳文章都大肆宣揚這次「無故障」的試驗結果,作為該槍「可靠性」的證據。可是另外一次試驗出現了34次故障,各種宣傳媒體卻隻字不提。這樣作為普通的愛好者,就以為這種槍果然很可靠--這就是報喜藏憂的宣傳的效果。

B、手頭正好有本解放軍總裝備部某局的論文集,其中提到瑞士給我們的雙35高炮系統,不但遠遠不是最先進的型號,而且僅火力系統就有65項技術沒有轉讓給我們。去年春節後,到生產廠家「玩了玩」,在火炮的總裝和機加車間「轉了轉」,所瞭解到的情況,比自己以前「在雜誌和網路上瞭解」的東西,好像是要差不少。

C、設計時已經發現了產品質量「不穩定」的情況,實際上就是設計水平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加工了20個產品,從中挑選5個進入國家靶場,試驗結果「挺好」,完全滿足指標(這就是某些公開宣傳中,數據「特別好」的原因),於是就可以上報刊雜誌「宣傳」,進一步再去報獎--其實剩下的產品可能有10件都是廢品,關鍵是為什麼報廢,還找不到原因。
  設計者倒是名利雙收了,可生產中能順利麼?工人能不罵麼?

  如果有替代產品,則名正言順地撤裝;如果沒有,那就要不停地「改進」「攻關」,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軍隊和國家。

至少我說的事情,「有關負責人」不會受到懲罰。主要的參與者全部陞官了,或 者享受政府津貼了,至少他們的產品已經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了,好處人人有份。
  當年我曾經善意但卻不客氣地對主要負責人說過,你們的項目「搞」成了以後,肯定名利雙收,但是今後工廠的職工,肯定會罵你們!--因為他們把問題留給了別人,特別是生產部門,結果該產品果然年年生產不順利,不停地「攻關」。

D、我獲得「國家級」獎勵的項目,其實沒有本人的絲毫功勞!這種虛假的「獎勵」,我見的多了。我的「事跡材料」中,說本人翻譯發表了英、德資料50余萬 字,其實我發表的英文資料才幾千字,未發表供內部參考的也不過萬把字,而德語,我連1到10都數不全!
  這種「事跡」和「成果」,在我身邊比比皆是!

  再說裝甲兵系統,某位大 校,為了評高工,把俺老爹發表論文的幾本書借去 ,帖名複印一番,就成了自己的成果……

「國家級」的獎,我也獲得過,但是我沒有參加其中的任何工作,我畢業的時候 ,我「獲獎」的那個成果早已投入使用了!
  公開履歷、成果的可信度,自己想吧!
  由以上種種,使俺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去「瞎猜」那些公開宣傳的「成績」。


E、「研究所裡的人」對自己的東西未必最瞭解,特別是「領導」。有些「領導」在具體的研究項目中其實只是起一個掛名的作用,真實情況、具體情況可能知道得非常少。記者採訪時,往往關心報獎名單上排在最前面的人,但那個人也許根本不是真正參與具體工作的。
  其次,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對於國外的先進水平到底怎麼樣,專業人員沒有甚或不願深入瞭解。因此對於自己的判斷,難免失之樂觀。
  前幾年,某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作者是我的朋友,也可以說是師兄或同事。他引用一部分資料,來論證某兵器的精度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實際上,他對資料的理解有偏差不說,引用的國外同類兵器的性能,也極其不準確,實際上二者(或N者)的水平有巨大的差異。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沒有撰文表示「商榷」 --也算毛主席所說「自由主義」的一種吧。
  某兵器在國內「專業」的普及雜誌上,基本上是「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但是,實際上,項目組裡面沒有一個人知道所謂的「世界先進水平」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我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美國同類武器的《製造與驗收規範》原版件,早就被我國的某所收集了,但是一直沒有人感興趣去翻譯成中文。我的另一位師兄和我,完全出於興趣,翻譯了該《規範》,結果發現比國內號稱世界領先的同類產品,製造與驗收標準高得多!國產貨可以說根本不能望其項背!

F、有的人,有的廠,有的產品,對裝備性能保持低調,不吹噓自己「世界領先」,只埋頭工作,我自然要尊敬。可另外有的人,有的廠,有的產品,卻喜歡吹的天花亂墜,甚至把委託別人設計的東西也當成自己的「成果」去宣傳--誰讓咱出錢「開發」呢?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為,我堅決鄙視!

3、武器

a、80年代定型的59-2、69-2A、79、80/88坦克在坦克的三大性能,機動性,火力和防護方面,沒有哪樣能有把握地勝過74。

B、引進布爾博士的GC45之前,國內裝備和自行研製的榴彈炮技術性能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差甚遠。實際上,當時有限的火炮研製人才都在全力以赴地研製反坦克武器。 c、公正地說,僅以威力計,我國的120滑在當時算是世界領先的,但是火炮先進與否,不能只看威力,作為反坦克炮,120滑尚可勝任,作為坦克炮,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至於我國引進的125滑的威力,絕對不是世界領先的。經過我國的改進,125滑能否算是世界領先,俺還不敢說。

(注意!多少年的神話,一朝破產,留下的只是泡沫)

120滑的炮彈是定裝的,在坦克內人工裝填不現實。國內也沒有這個水平自行設計可以和蘇制125炮一樣可靠性的裝彈機。

國產120滑的動能,是靠自行火炮龐大的炮塔空間支持,靠加長後坐距離減少後坐力實現的,不能裝在40噸級的坦克上? d、如果你真正到生產車間看過59的炮塔和120滑的體積,就會對59D的宣傳抱有極大的懷疑。(那個什麼中東的傢伙腦子進水了)
  
宣傳的東西,不經過理性的思考,難免會再次出現「畝產十萬斤」的笑話。

E、查閱我國坦克炮的某內部文獻,隻字未提100滑的有關說明,只是說截止到80年代末期,我國生產的坦克炮是兩種100線和一種105線。原因是100滑坦克炮性能差,少量生產後又改回100線

F、其實脫離彈藥談論火炮的「威力參數」,沒有多少特別的價值。而人家的看家彈藥,不會隨便拿給你試用。即使我國並不怎麼先進的彈藥,也只是說「特種合金」什麼的,不會輕易明說是鈾合金,更不會拿給人家「研究」。73式100滑使用超速脫殼穿甲彈時,公開數據1000米穿甲100毫米/60度。號稱世界領先的國產120滑,鎢芯脫殼穿甲彈的穿甲威力,比73式100滑提高了50%,可見火炮威力的提高是很困難的。
  蘇聯的125滑坦克炮/反坦克炮的威力,2000米穿甲300∼340毫米/0度或150∼170毫米/60度(202所資料)。我國引進125炮,實際上只進行了少量修改(主要是反後坐裝置的佈置,另外加長了一點炮管),威力竟然有成倍的增長(850毫米),您說我會怎麼想?(注意!我看x輝怎麼說)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標準均制裝甲板來源於蘇聯體系的標準。
那些改進都不足以有如此的「進步」,一種火炮的藥室容積不作大的變化,很難有膛壓、炮口動能等的重大提高(因為火藥成分、裝藥密度基本已經發揮到極限
了)。

G、59我們國家玩兒了多少年?早就爛熟於心了吧?而自己的「三代」還有多少問題沒有解決?連改個59還要委託別人,你相信他會完全自主地搞出來「哈立德」麼?反正我懷疑。(哈哈)

H、紅箭系列導彈的生產廠家,我也去過,它射擊的靶板,順射流孔剖開後,就放在車間的地上,我認為,憑那塊靶板的侵徹深度,把99打個對穿都沒有什麼問題(當然金屬射流碰到內部障礙和間隔空間會散射,實際上不可能「對穿」,在這裡是個「比喻」),就是加上附加反應裝甲也沒有用!(注意注意)

4、分析問題的方法與資料的可信程度

a、兵工行業真正「專業」的期刊,根本沒有什麼「國際公認的權威」,因為那都是嚴格保密的。我所認同的國內「專業期刊」,不可能在街頭買到。除了各兵工院校的「學報」類期刊以外,還有各研究所,主管機關的內部刊物。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專業期刊,就是主要的大兵工廠的「XX科技」之類的期刊,全是第一手的資料,極有參考價值。很多貌似專業的「權威期刊」,在情報掌握上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看到圖書館一本原版的《簡氏步兵武器年鑑》,其中對中國54式衝鋒槍的介紹,配用的圖片就令人莞爾,竟然是雷鋒的局部胸像。(哈哈)

b、跟某些人推崇的什麼《戰場》相比,《當代中國的兵器工業》才是根據「內部資料」非常嚴肅地編寫出來的,對於某些人來講,這樣的「內部資料」已經足夠了

c、如果不是強制「換標」,原來幾乎所有的內膛量具都是俄文的!

D、對膛壓的測試有一定瞭解的人,都知道一般測試膛壓時用的是「銅柱測壓法」,美國等西方國家喜歡用不經過預壓的銅柱,而我國的做法是使用經過預壓的銅柱,兩種方法所測得的值,可能相差300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個廠,為不同的用戶生產兵器產品,也可能應用戶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標。這個細節在簡氏上很難得到具體的表示,但是如果沒有這個細節,簡氏上的膛壓數據又有多少專業的參考價值呢?

E、「穿甲威力設計指標要求在2000米距離上穿透150毫米/68度(約400毫米)均質裝甲,實際定型試驗時穿透距離為3310米。」
  這句話說明什麼?

  說明89式自行120滑在使用某種穿甲彈時的穿甲性能是2000米,150mm/68度!實際上國產120滑的威力並不比125滑低,那125滑的「驚人」穿甲力從何而來?
  為什麼120滑的穿甲能力不是試驗的3310米?因為試驗的具體數值有很大的偶然性,經批復的「指標」才是代表武器真實性能的(甚至還不一定保證能達到)。
  現實情況是,研製和生產單位,往往把某次試驗中偶然達到的「高性能」作為功績大肆宣傳和向上級請功,但是如果軍方在制定驗收標準時說「既然能達到3310米,就按3000米驗收吧?」,保證研製單位打死也不干!他們不但會堅持「指標值」,而且還很可能會進一步在「指標值」是抽樣驗收中,樣本允許的最低值還是樣本平均值上討價還價。

F、還是「某型槍械」,在討論研製任務書的時候,有一項與現有口徑殺傷力(肥皂空間)對比的指標,論證部門死活不敢說「不低於」的話,他們說了實話,就是因為摸底試驗中「差點兒」,才提出「接近」的表述方式。
  但是在定型試驗中,恰好該產品的「空腔值」不知怎麼居然超過了「現口徑」,於是該產品的介紹文章如獲至寶,大肆宣揚這一性能。其實在後來進行的部隊選型對比試驗中,在我的面前(定型試驗我沒有去,原因前面帖子說了),該產品的肥皂空腔值遠遠低於「現有口徑」,但是產品已經定型投產,怎麼辦?想辦法「處理」一下,大事化小吧!

5、結語

引用上大人的一句妙語,再妙不過:你生活過的地方,主要領導全是「王寶森」,這時候別人告訴你,其他地方的領導,都是「孔繁森」,你能不懷疑麼? (妙極妙極)

補個遺:現在我國槍械廠的不少工量夾具上,還刻著俄文的銘文。


作者說明:
由於本文采取俄國人的視角展開故事,因此可能存在部分反華言論(包括從所謂正面人物口中),這些言論當然不代表作者對中國人民、政府或者歷史的態度。本文中對中國製造工業水平的較悲觀論述,是根據筆者個人蒐集的公開與不公開的資料做出的初步結論,如果那位讀者能夠證據充足地加以推翻,將令筆者至感高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