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時報:人民幣升值又成市場焦點

發表:2005-05-11 03:4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日,中國人民幣匯率再一次成為香港股市市場人士關注的焦點。甚至有消息稱,人民幣可能會在5月18日升值。但有經濟分析員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如果急於調整人民幣匯率,有可能會扺消為房市降溫的效果。無論人民幣升值傳言是否屬實,「5.18」人民幣可能會升值的消息傳出前,香港股市市場已有熱錢流入的跡象。

1994年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釘在8.28左右。但今年以來,市場一直有傳言預測,中國今年將調整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機制。隨著市場近期的一些消息,有關問題更是愈炒愈熱。

美國財政部在5月9日與中國中央銀行的代表團在華盛頓會面,討論浮動匯率等議題。美國財政部長詹.斯諾5月6日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他們已承諾要採行更具彈性的外匯制度,我希望他們能盡快行動。」因為上述消息,市場有關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再度傳開。

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在3月14日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後,對中外記者表示人民幣變動會「出其不意」。溫家寶的這番言論引起國際多方面對人民幣有頗多的推測。市場亦有共識,人民幣遲早會升值,但其升值的時間和幅度仍末有確實的官方答案。

在這個敏感時刻,香港《信報》在5月9日引述摩根大通亞太董事總經理、中國投資戰略研究主管兼首席經濟師龔方雄指出,中國將在5月18日增加外匯交易幣種,並有可能在同一天改變人民幣匯率機制。

有跡象顯示,有熱錢在人民幣升值消息傳出之前,已流入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出席5月6日的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時表示,炒作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持續流入。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鄧世安認為,現階段並不是調整人民幣的匯率的好時機,所以人民幣在5月18日升值的機會是不可能的。

鄧世安指出:人民幣要升值的先決條件,是要先令房地產降溫。他指出,現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未軟著陸,如果現時人民幣升值,市場人士會趨向憧憬再次升值,熱錢亦會隨之加劇流入市場,抵消中央要房地產降溫政策的效果。

溫家寶在4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會進一步採取綜合措施,有效控制房地產投資。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要降溫,是中央早已落定的政策。

鄧世安表示,除了國內的房地產市場的問題要解決之外,今年國內銀行改革的首要要做的事便是要使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上市。他認為中央在這重大的銀行改革的時期調整匯率的看法是令人置疑。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指出,認為最阻礙人民幣升值的是中國銀行所持有的美國債券。他指出,中國銀行體制買了不少美國債券,如果人民幣升值,那麼銀行該批美國債券的資產的部分便會有所貶值,不利於尋求上市的國有銀行。

雷鼎鳴教授補充,人民幣的升值的幅度是由中央以行政手段來決定,非由市場自己決定的。從市場角度來看,人民幣被低估至少5至6%,短期升幅應該是5-6%,但以購買力來評值的話,人民幣被低估了四倍,因為現在1美元在中國的購買力相當於4美元。

雷教授認為現時中央就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正處於兩難的局面。

他說:「以中央政府過去的做法,是一步步來調整」。他續稱,若一次過調整人民幣,則恐怕會引至失控。但一步步來話,雖然不至於失控,但亦有其缺點,就是給炒家有機可乘,因為投機者會趁機炒買人民幣。

至於人民幣何時會升值,雷教授表示無法估計。而鄧世安預期,最快的時間是在今年年尾。他指出現時雖然美國和歐洲都希望人民幣升值,但中國現階段是沒有調整人民幣的迫切性。

時富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劉仲坤認為:5.18的消息流出市場後,熱錢相對2004年第4季是比較少,這是因為人民幣的升值的時間表還未出臺,市場的風險因素相對增加,市場人士比較審慎。

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5月10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人民幣升值3%-5%,中國今年出口增幅將下滑至10%以下,遠低於2004年的35.4%。

摩根士丹利一份研究報告則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損害大部分中國出口商,但貨源來自中國的大型零售商憑藉其巨大容量和討價能力,可將部分損失推回給生產企業,或轉嫁給最終顧客。

該報告指,人民幣升值不利於生產基地設在中國的出口企業,因為他們的收入以美元計算,而成本主要以人民幣計算。

摩根士丹利舉例指出,人民幣升值對於紡織企業福田實業(HK0420)帶來的風險很大,人民幣升值1%將令其今年收益減少4%;相比之下,康師傅(HK.0322)因部分成本以美元計價,升值1%反而使其收益提高4%。

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大約始於2002年初。隨著美國總統選舉的臨近,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將會日漸強烈,美國工會及紡織業亦會向總統候選人施加壓力為求向中國採取強硬的貿易政策。

不少分析都以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龐大,作為人民幣應該升值的理據。於2000至2003年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上升48%至1,240億美元,佔美國總貿易赤字25.3%。這些數據令不少分析以為中國出口是導致美國貿易赤字上升及職位流失的主因。

但是,有研究結果指出亞太區內貿易模式結構性的轉變,才是引致中美貿易逆差擴張的主要原因。由於生產成本低廉,近年來許多生產商將低技術的生產工序遷往中國內地。在這轉變過程中,中國逐漸取代臺灣、日本及南韓,成為區內生產鏈中的最後一站。因此,單看中美貿易逆差未必能夠充分理解中國出口在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上所扮演的真正角色。事實上,自2000年起,美國與太平洋國家的貿易赤字也只是窄幅徘徊。

雖然市場不斷傳出有關人民幣匯率的消息,但不少分析都指過去的傳言都屬「狼來了」,最後並沒有真正出現。不過,明顯地也有投機人士正在等待著這個「出其不意」的一刻。

亞洲時報 徐國貞 撰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