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常見習俗(圖)

作者:文/ 子羽 發表:2006-05-23 23: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包粽子(攝影/ 雅淇)

端午節的習俗,如同其來由和傳說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以竹筒盛裝糯米飯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後來又擔心被魚吃掉,便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端午節吃粽子原本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有吃粽子的習俗。

(二)賽龍舟

據記載,賽龍舟始於西周時期。相傳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劃得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百姓試圖尋回屈原的屍體,但卻失敗,於是紛紛划船江中,以槳擊水,敲打鑼鼓,驅趕江中魚蝦,免得屈原的屍體給魚蝦食掉。賽龍舟便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

到了唐代以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千年以來常盛不衷。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演變成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固定舉行龍舟競賽,近年來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三)懸掛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帽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四)懸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榕枝、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艾草在我國古代一直是藥用植物,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葉片呈劍型,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用以插在門口可斬千邪。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

而榕枝在民間的意義是可使身體矯健,如詩句中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五)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很盛行。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加上《白蛇傳》的故事,白蛇精由於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六)佩帶香包

端午節小孩佩挂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點綴之效。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七)其他

其他習俗尚有臺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