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何清漣:外資為何不再青睞中國

作者:辛菲 發表:2006-08-19 11: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據中國商務部上週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外資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專家認為,外資湧入中國已從頂峰逐漸開始下滑,這將導致中國經濟的惡性循環。(Getty Images)

據中國商務部上週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外資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專家認為,外資湧入中國已從頂峰逐漸開始下滑,這將導致中國經濟的惡性循環。

 

中國的一批官員和學者近日提出「外資威脅論」。專家指出,這是總要把自己和文明世界對立起來的冷戰時期的思維定勢。中國經濟問題的主要責任在於中央政府。改革與開放,曾是中國自1978年來走向現代化的兩翼,「改革」之翼已經折斷,如果再將開放之翼斬斷,中國的前景如何,不問可知。

 

中國銀行 (AFP/Getty Images)

外資減少

中國商務部報告說,上半年中國的實際利用外資數量為2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約半個百分點。上半年獲得中國政府批准建立的外國投資的公司有19750 個,比去年同期減少約7個百分點。6月份的情況更為突出,新建立的外資企業數目為4091個,比去年同期減少14.32%。

在中國外資開始減少的同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吸收外資的情況開始明顯好轉。印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的青睞。2005年,印度取代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零售業市場。

外資減少的原因

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先生分析,外資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中國的外資多數是以出口為主的,外資增多將造成中國的出口順差越來越大,使中國與美國、歐盟等處於貿易摩擦高發期,外商投資開始下降,即受此影響。

其二,發達國家的外資則因無法在中國國內找到規模符合他們預期的市場而感到失望。外商本來期望把產品輸入人口眾多的中國市場,但在中國逐漸推銷產品的過程中,才發現中國的收入差距太大,真正有購買力的人群很有限,因此不得不考慮減少投資甚至撤退。

其三,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過程中,也遇到了中國投資環境中獨有的一些麻煩,比如,腐敗問題,各級政府任意制定甚至隨意變化政策,地方政府官員盲目的過多的干預,企圖給個人撈好處,給外商造成困擾。

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表示,眾多國際資本減少在中國的投資,與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化有關。首先是政策信號。過去,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是對外商給予各種減免稅優惠。現在,「兩稅合一」已經進入立法階段。外國投資者心中明白,「兩稅合併」就在這一兩年間必會實行,於是紛紛另謀出路。

其次,資源條件的制約。以往,中國對國際資本的最大吸引力是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這些優勢現在不復存在,勞動力價格隨著中國生活資料價格的上漲而提高,土地更是由於稀缺而日益昂貴。這兩者都導致成本上升。

此外,中國能源緊張,導致開工不足。而中國作為一個能源依賴型國家,能源的獲得管道與價格更是隨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波動而嚴重波動。

中國經濟將惡性循環

稱曉農指出,中國吸引外資,很多地方政府把吸引外資的數量當作政績,盲目地比賽與爭奪,但對於外資達到一定規模後將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中國政府並沒有事先作充分的考慮。

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外資,處於畸形狀態,而由於制度不良,國內企業缺乏競爭力,處於一種萎靡不振的狀態。一旦外資開始減少甚至撤退,中國經濟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可能出現蕭條。多年來中國經濟除了依靠外資帶動出口外,還通過圍繞吸引外資而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來帶動經濟增長。

一旦外資投資高潮退潮,那麼單靠本國的消費需求就無法支撐經濟繁榮,許多企業開工不足,會嚴重虧損。隨著企業的虧損增加,銀行的壞帳會進一步上升,政府的稅收也會進一步減少,失業率將進一步提高,現在主要的徵兆都已顯現出來了。

而這種徵兆的出現本身又將使外資進一步減少。中國經濟整體將可能陷入一種走向惡性循環的態勢。

評「外資威脅論」

8月3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屬的投資研究所在《中國證券報》公開建議,中國政府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對外資並購國有企業「嚴格審核」,以「防止外資投資帶來各種隱患」。

何清漣指出,中國民族主義日漸抬頭,民族主義者不斷撰文表示:中國的命運已經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中國經濟實際上已被外資「鎖定」,走上了依附型的發展道路。

她指出,民族主義者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但是他們採取「罵貪官不罵皇帝」的犬儒姿態,只批評地方政府的昏庸與不為民族利益著想,卻假定中央政府是英明與熱衷於維護民族利益的。有意的忽視了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引進外資政策的最大作俑者中央政府。外資進入中國的成本包括各種形式的賄賂,這一數額約佔營業總額的10%,是中國政府與中國的政治體制縱容各級官員利用權力索賄。

其二,外資收購中國國企是從90年代後期開始,而此前完全由中國政府掌控,從廠長、經理到普通工人全是中國人的民族工業,卻已經歷了從虧損、停產到破產這一過程。是中共專制政體及其官僚群體大肆腐敗貪污,導致中國的民族工業垮掉。

其三,造成嚴重污染的主力並非外資,而是中國的鄉鎮企業與地方政府縱容私人資本對礦產的亂開發。

前景不容樂觀

程曉農指出,所謂的「外資威脅論」,是中國的一批官員和學者提出的偽命題。中共的官員和學者動不動就抱著一種所謂的冷戰時期的思維定勢,總要把自己和文明世界對立起來,總覺得和中國制度不同的其它國家都是中國的威脅,中國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其它國家的挑戰。

在這種思維定勢下,他們就產生了一種危機意識,害怕中國的企業和外商合資後,中國政府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支配。本質上是中國政府仍然抱著由政府支配經濟、而不是讓市場運轉起來的僵化的思維方式,他們認為政府插不上手就是問題。

從經濟正常運轉角度講,企業如果能通過和外資合作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競爭力,對企業本身是好事,但卻總被一些官員和學者看作是國家危亡之道。這是極為荒唐的邏輯。全世界只有共產黨的中國才擔心合資會威脅其生存。其實,中國企業之所以不得不通過合資來提升企業素質,根本原因是它們在中國的制度下無法產生健全的競爭力。不通過與外資合作,這些企業不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現代企業。

另外,中國政府希望讓外資按照它的需要,操控外商為它服務。這個想法有時是一廂情願,因為外商投資有自己的考慮,他不是到中國捐款。中國政府又想利用外資為己服務,又害怕對經濟活動的支配力下降,因此常常會左右搖擺。

何清漣表示,還有一個中國政府不得不正視的原因,即環境資源惡化的約束。官方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7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了工業領域,且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只有20%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服務業領域。因此,中國為經濟增長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中國環境再也無法支撐過去二十多年那種掠奪性地開發。

她說,改革與開放,曾是中國自1978年來走向現代化的兩翼,「改革」之翼已經折斷,如果再將開放之翼斬斷,中國的前景如何,不問可知。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