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媒體報導,德國默克爾政府提出亞洲戰略決議,要在能源和外貿方面與中國競爭,並將加強與印度等民主國家的關係,以抗衡中國。
香港親北京的《文匯報》星期二刊載文章說,自德國總理默克爾上臺以來,一改過去幾任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對華立場轉趨強硬。德國執政黨10月份推出了它的亞洲戰略決議,表示要在能源和外貿等領域面對中國的競爭,建議政府加強與印度等民主國家的關係。文章分析認為,德國政府亞洲外交政策的轉變既有歷史和默克爾個人的因素,也有想藉拉攏印度,來制衡中國的因素。然而,中國和德國的長遠穩定關係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中德兩國自1972年建交,歷屆德國政府都持對中國友好的態度,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更是親中國派。他在任內大力推動德中貿易,但被指責漠視中國的人權狀況。
文章說,歐洲與中國的關係一直比較穩定,但隨著中國的崛起,一些歐洲國家有些不安。中國今年取代了德國第3大經濟體的地位,出生於前東德的總理默克爾不喜歡社會主義,因此她上臺後仿效美國總統布希遏制中國,採取與前總統施羅德南轅北轍的對華政策。默克爾公開批評中國的人權政策以及侵犯知識產權問題嚴重,兩個月前更不理採中國的抗議,會晤了流亡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默克爾10月29號訪問印度時,強調要更重視與印度的關係,有報導指,這是德國外交政策調整的一個標誌。
美國夏威夷州"亞太安全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伊麗莎白-戴維斯女士,就中德關係的現狀表示: "看來中國和德國的關係正在處於一個低潮,這與好幾個因素有關。最近的一個事件就是達賴喇嘛對德國的訪問,中國覺得德國與中國存在相當巨大的貿易,因此它可以向德國施加壓力。但是貿易槓桿目前似乎不太管用。近來,不僅中德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而且中國和歐盟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所有這些預示著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近期內不會解除。"
香港《文匯報》的文章說,在默克爾訪問印度的前幾天,德國執政基督教聯盟黨推出新的亞洲戰略決議,稱"德國和歐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貿等領域面臨中國的競爭,還說中國"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建議"德國增強與印度、日本、澳洲等民主國家的關係",言外之意,是要改變前幾年德國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
印度近年的經濟起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8%,僅次於中國。印度的人口將來有可能超過中國,是龐大的消費市場,而印度價值5,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工程更是外國商家眼中的肥肉,因此,德國重視印度不無道理。
然而,文章說,從經濟角度考慮,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落後中國至少10年,中國是德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印度只是德國在亞洲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德去年的貿易額是印德貿易額的7倍。有分析認為,德國的意圖在於拉攏印度,制衡和防範中國。
德國政府發言人日前表示,德國相信德中關係將會改善,因為良好的聯繫符合雙方的利益。分析認為,關注中國人權已經成為歐洲的一股潮流,只是跟英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總理默克爾較早調整政策。但只要在臺灣等核心問題上德國不跟中國衝突,中德關係基本還是穩定的。旅居美國的中國時事評論人士劉曉竹就中德關係的前景分析說:
"我覺得前景不是很樂觀。特別是現在又有了奧運會。奧運會胡錦濤和北京當局要用非常強硬的手段,甚至提出來絕對不准示威。這樣一種強悍地壓制老百姓、破壞人權的做法會給中國和歐盟的關係進一步蒙上陰影。中國的軍事實力在增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因為人權的弱化在制度上和西方自由民主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了這種安全上的隱憂的加深。"
據路透社的報導,中國外交部星期二表示,中德兩國恢復良好的關係將取決於德國方面,並指出,達賴喇嘛訪問德國對中國與歐盟的關係有負面影響,德國應慎重考慮歐盟和中國的整體關係。
(原標題:中德關係熱變冷 德國拉印牽制中國)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