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小鎮居民自稱中國人 中文成「官方語言」(圖)

發表:2008-01-22 14: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德國巴伐利亞七谷地區的迪特福特是個擁有2800名居民的千年小鎮。鎮裡的居民高鼻深目,典型的歐洲人模樣,可他們卻喜歡自稱"中國人"。一年一度的"中國人狂歡節"是這個小鎮最盛大的活動,讓記者驚訝的是,這一狂歡節已經延續了70多年。

  鎮中心有個"中國人泉"

  似乎是為了呼應中國的春節,迪特福特的"中國人狂歡節"每年2月舉行,這一傳統早在1928年就開始了。走進小鎮,記者被濃濃的"中國氣息"包圍:街頭巷尾懸著成串的紅燈籠,許多人家的窗戶上貼著"福"、"喜"等字幅,沿街的房子幾乎都掛著印有龍圖案的彩旗、長幅的錦緞和繪製著華人頭像的招牌,有的招牌旁邊還用中文寫著"嗨,華人"、"華人,你好嗎"、"祝你生活愉快"等話語。

  小鎮的標誌是位於中心廣場的"中國人泉"。泉眼遠遠看去就像一個胖胖的中國清朝官員,戴著尖頂帽子,撇著八字鬍,挺著肚子,張開雙臂,雙目圓睜注視著來往行人。走近一看,發現從其肚子裡不斷湧出一股股清泉。"中國人泉"旁豎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迪特福特--巴伐利亞的中國"。





  小鎮居民穿上他們想像中的中國節慶服裝。

  小鎮的居民喜歡自稱"中國人",聽導遊說,這一說法由來已久,1869年印刷的書籍就有小鎮人自稱中國人的記載。據說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區的主教聽說迪特福特人納稅太少,就派稅務官前往催稅。當地人為逃避沈重的稅賦,緊閉城門,不讓稅務官進來。稅務官將此舉形容為"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國人一樣,把自己關在城內"。從此,迪特福特人被稱為"中國人"。還有一種傳說可能更為可信,據稱幾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開始與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往多了,迪特福特人漸漸喜歡上中國以及中國春節等傳統文化,並按照自己的想像開始過起了"中國人狂歡節"。

  下午4點,遊行隊伍返回主會場。一名"皇帝"在御林軍侍衛的保護下,走上市政廳樓台上象徵著"金鑾殿"的主席臺,眾人興奮地高呼:"高-皇-帝!"原來,小鎮的形象代言人就是狂歡節選出的"中國皇帝"。自1954年起,每年的狂歡節都由一名"中國皇帝"來主持,"天子"一旦"加冕"便終身在位,但不能世襲。這一任"皇帝"於2000年"登基",封號為"高皇帝",是當地一家醫院的職工。"高皇帝"已到過不少地方宣傳,他的中國背景讓他處處受到歡迎。

  狂歡節的高潮是"皇帝"把奧運聖火遞交給巴伐利亞"中國最佳運動員"--一名叫"鄭展"的運動員。隨後,皇帝宣讀"致臣民書",並祝福"奧運年"國泰民安。這時,鼓樂喧天,萬民歡騰,整個迪特福特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晚上,所有遊行的參加者和觀眾都擁入"唐人街"大飯店,吃中國餃子,喝中國老酒,縱情飲酒歡歌至次日凌晨。

   中文成小鎮"官方語言"

  狂歡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狂歡節"如今已成為這個小鎮最具特色的民間活動。由於"中國人狂歡節"的名氣,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及商業的發展。

  很多迪特福特人都自豪地告訴記者,舉辦"中國人狂歡節"並把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都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多年來一直關注這個活動的德國《明星》週刊記者也說,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繁榮發展,狂歡節的中國色彩也越來越濃。如今,小鎮還建起了中國博物館、中文學校等,甚至中文也成為小鎮的"官方語言"。




来源:環球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